義大利極簡主義大師- Piero Lissoni

談到義大利的極簡主義, 就不得不提及 Piero Lissoni 這號人物,他設計的產品相當多元,跨足建築、室內、家具、燈具、廚具、平面設計,他將極簡美學實行的淋漓盡致,低調內斂卻帶有奢華的義式風格。 Piero Lissoni 合作過的品牌相當眾多,包含 Boffi、Kartell、Fritz Hansen、Flos、Cappellini …等,推出的作品總是可以在創意、質感、品牌與市場間取得平衡,並創造屬於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談到義大利的極簡主義, 就不得不提及 Piero Lissoni 這號人物,他設計的產品相當多元,跨足建築、室內、家具、燈具、廚具、平面設計,他將極簡美學實行的淋漓盡致,低調內斂卻帶有奢華的義式風格。 Piero Lissoni 合作過的品牌相當眾多,包含 Boffi、Kartell、Fritz Hansen、Flos、Cappellini …等,推出的作品總是可以在創意、質感、品牌與市場間取得平衡,並創造屬於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1986年,Piero Lissoni 和 Nicoletta Canesi  在米蘭創立了跨學科工作室 “ Lissoni Associati” ,專注於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十年後,視覺傳播公司 Graph.x 成立,負責企業的品牌識別,包含廣告、目錄、影像、網頁和包裝設計。2013年則成立 Lissoni Architettura,處理來自國際的專案;2015年,Lissoni Inc.在紐約成立,主要開發美洲區的建築和室內設計市場。Piero Lissoni 與其跨國團隊合作,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並持續在全球擴展。

▲ 2017年幫義大利廚具品牌boffi 所設計的邀請卡 Boffi-Soap invitation

 

義式設計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以人為本並著重人文精神,這也影響了 Piero Lissoni 的設計觀,他對於每個設計及細節都十分講究,無論空間或家具,都必須與使用者產生互動,才算有了生命,並透過極簡主義將整件事單純化,將設計化繁為簡。而 Piero Lissoni  也傳承了義大利傳奇設計大師 Achille Castiglioni 豐富的好奇心與冒險性格,但他遵守極簡的原則,在比例與材料上充分的發揮,許多的作品正符合了當代許多奢華品牌的邏輯,恰好搭上了義式家具全球化的熱潮。

▲ 以手掌托住網球的畫面為靈感設計出《Wimbledon》扶手椅, 
找到人們入座單椅時,最快感到舒適的椅身曲線,也充分呈現馬鞍皮柔韌的特性。

 

Piero Lissoni 所設計的家具線條簡單大方,並順應素材的質地與個性,展現絕佳的設計感。他與頂級塑膠家具品牌 Kartell 合作設計的《Piuma》椅子,由熱塑性複合材料混合碳纖維製作而成,椅身物料輕薄,而且非常耐用,也在2017年榮獲紅點獎。

《Piuma》單椅,以新技術讓此椅的塑料厚度達到不到兩公厘,
重量也僅有兩公斤,如同其名「羽毛」一樣輕巧靈活。


除了家具,近年來 Piero Lissoni 的建築案相當多,許多知名的義大利家具品牌廠房都是由他操刀。他也設計遊艇、酒店,像是東京的三井花園酒店、耶路撒冷的Mamilla酒店、阿姆斯特丹的Conservatorium酒店及上海的鏞舍酒店…等。Piero Lissoni 作為義大利國寶級設計師,有著深厚的義大利文化底蘊,憑藉其特有的設計品味和哲學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和風格。

▲2017年上海「鏞舍」酒店由 Piero Lissoni 操刀設計,
清晰現代的線條、精心挑選的材料和微妙大膽的色彩,同時融合上海本地特色,全新展示了現代化簡約風格。

 

 

 

 

編輯:蔡青樺

圖: Golran lissoniassociati boffispecifierswirehotels

從丹麥四大匠來認識北歐風家具

幾年來,隨著大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人們對於居家空間也愈來越重視,台灣的室內設計也深受各種設計風格影響,其中北歐風格在近年來廣受大家喜愛,北歐風的空間設計有許多元素,例如空間以白色為基調、大面採光以及淺色木質調…等,而打造北歐風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家具單品來營造輕鬆氛圍,究竟何謂北歐風家具?以下我們就從丹麥四大匠的經典名作來解析北歐風家具的特色。

幾年來,隨著大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人們對於居家空間也愈來越重視,台灣的室內設計也深受各種設計風格影響,其中北歐風格在近年來廣受大家喜愛,北歐風的空間設計有許多元素,例如空間以白色為基調、大面採光以及淺色木質調…等,而打造北歐風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家具單品來營造輕鬆氛圍,究竟何謂北歐風家具?以下我們就從丹麥四大匠的經典名作來解析北歐風家具的特色。

 

丹麥四大匠

北歐孕育了無數的設計師,四、五十年代一波強大「丹麥現代設計師群」湧現,丹麥建築師 Arne JacobsenFinn JuhlBørge mogensen 以及 Hans J. Wegner 並列為丹麥四大巨匠,其經典作品至今仍是歷久不衰。

▲ 丹麥四大匠 (由左至右) Arne JacobsenFinn JuhlBørge mogensen 以及 Hans J. Wegner

 

Arne Jacobsen  (1902–1971)

Arne Jacobsen 是 20世紀著名的丹麥設計師和建築師之一,不論是他的建築作品或工業設計作品,都是現代主義與北歐自然主義的結合。他的成名作為1952年設計的《Ant Chair》三角椅,其特色是靠彎取夾板構成椅背與椅面,並切割出美麗線條,1955年進一步推出有四隻椅腳的《Model 3107 chair》,也稱作《SERIES 7》更是廣受好評。

《Ant Chair》模鑄夾板的椅背切割出美麗弧線,
目前底座有三腳或四隻椅腳可選擇,由鍍鉻鋼管製成。

1956 年 Arne Jacobsen 應邀設計哥本哈根的皇家飯店 (SAS Royal Hotel) , Room 606 集結了 Arne Jacobsen 許多經典的設計,從家具、燈具、餐具到織品的每個細節,其中名椅《Drop Chair》《Egg chair》《Swan chair》也因而誕生﹗

▲  Room606 保留了 Arne Jacobsen 的設計及經典作品。

 

 

Finn Juhl (1912–1989)

1973年,Finn Juhl 遇見工匠 Niels Vodder,兩人攜手合作打造出許多在當年製作相當困難的作品,替北歐設計定義了全新的當代風格,並推向全世界。Finn Juhl 知名的作品包括:有「世界上最美的扶手椅」之稱的《45 Chair》、充滿原始部落意象的《Chieftain’s Chair》(酋長椅)《Pelican Chair》(鵜鶘椅)或是《Poet Sofa》等,Finn Juhl 像是家具界的藝術家一樣,創作相對稀少珍貴,成為收藏家眼中的夢幻逸品。

▲  Finn Juhl 的知名作品《45 Chair》,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扶手椅」之稱。

 

 

Børge mogensen  (1914–1972)
1938年 Børge mogensen 進入丹麥 Arts, Crafts and Design/Furniture 學校,並與「丹麥現代傢俱之父」Kaare Klint 學習,並有著長達十年亦師亦友的合作關係。Børge Mogensen 畢生致力於實現「讓每一個丹麥人都買得起高品質傢俱」的理想,因此 Børge mogensen 創作了許多造型簡練、優美卻又平價的家具。

Børge mogensen 在1950年設計了《Hunting Chair》,原本是為了當年家具展主題所設計,椅座前緣高僅 28cm,低矮的座高、寬大的扶手適合打獵的場景,椅背椅座的部分用馬鞍皮,並以繫皮帶的方式穿過橡木製的骨架。另外 Børge mogensen 也與丹麥 FDB(Fallesforeningen for Danmarks Brugsforeninger)合作,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高品質傢俱,著名的《J39》《Spoke-back Sofa》就是誕生於此時期。

▲ 1947年為FDB所設計,《J39》不但外型簡潔,所有線條皆符合人體工學,
同時可大量生產並降低生產成本,是 Børge Mogensen 每年銷售最多的作品。

 

 

Hans. J Wegner   (1914–2007)

Hans. J Wegner  可以說是丹麥的國寶之一,Hans. J Wegner 年輕時便開始學習木工技術,深厚的木工基礎讓他在材質的挑選與細部線條上有著獨到的眼光與要求,1943年 Hans Wegner 所設計的《Y Chair》,靈感源自於中國明代圈椅,因為椅背特殊的”Y”字線條,所以稱為《Y Chair》,兩側的流線與半圓型的扶手巧妙的延續優美的 ”Y” 字,天然不上漆的原木材質,再以油塗裝保留了最原始的質地與手感。其著名的作品還包含《CH07》三腳貝殼椅《Peacock Chair》孔雀椅《The Round Chair》《Flag Halyard Chair》…等。

▲ 《Y Chair》因椅背特殊的 Y 字線條而得名,
一推出便成為Hans. J Wegner 設計中暢銷的作品。

 

北歐風家具特色

認識了丹麥四大匠之後,我們可以看出北歐設計師傳承高超的工藝技術,融合包浩斯現代化潮流,講求人體工學,遵循簡約、經典的設計風格。另一方面,北歐的地理環境及豐富的木材資源,讓北歐設計師擅長從大自然擷取靈感及素材,使用的材料以實木 (柚木、山毛櫸、胡桃木、橡木…) 加上彎曲夾板、鋼管和五金…等,體現北歐設計師尋求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以及將在地的人文精神導入設計當中。

北歐設計不同於注重時尚的義大利設計或是機能結構導向的德國設計,北歐設計表現了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以及對工藝技術的極致追求,並強調功能與美學並重,這些精神都值得讓我們借鏡學習。

 

 

 

編輯:蔡青樺

圖: Carl Hansen & Søn(1) (2)Republic of Fritz HansenWe HeartHOUSE OF FINN JUHLFredericiaRepublic of Fritz Hansen

 

 

直學院推薦- 國外經典燈具品牌 (工業風)

燈具,不只是照明,還能塑造整個空間的氛圍。過去我們視燈具為空間的配角,但燈具卻早已晉身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各種品牌的燈具因為受不同發源地及文化的影響,而有著不同的造型特色,種類相當多樣。以下我們推薦幾款經典燈具品牌,針對風格來區分

燈具,不只是照明,還能塑造整個空間的氛圍。過去我們視燈具為空間的配角,但燈具卻早已晉身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各種品牌的燈具因為受不同發源地及文化的影響,而有著不同的造型特色,種類相當多樣。以下我們推薦幾款經典燈具品牌,針對風格來區分,如北歐風、工業風、義式…等,希望可協助大家挑選到合適的燈具,之後也會陸續更新更多資訊。

 

 

Artemide  

義大利燈具品牌,種類一應俱全,相當實用且富有設計感,燈具風格偏向現代極簡,古典風格的燈具較少。《Tolomeo》為 Artemide 旗下最熱門的系列,獨特鋼纜平衡設計,在經年使用下,依舊保持良好的燈身平衡,也列為美國紐約當代設計博物館 MoMA 的館藏作品。

▲ 在歐洲與日本極受歡迎的桌燈《Tolomeo Table》,
獨特鋼纜平衡設計,在經年使用下,依舊保持良好的燈身平衡

 

GUBI  

來自丹麥的經典設計品牌 GUBI,是一家以美學、創新、功能及品質著稱的家具及燈具製造商。Bestlite 是 GUBI 首次推出的燈具系列,由英國設計師 Robert Dudley Best 在1930年所設計,融合英國當時包浩斯現代設計的表現形式與功能性設計,讓  Bestlite 在短時間內引起廣大迴響。新一代的 Bestlite,將傳統的黃銅表面與當代色彩結合,帶來全新的現代風格。

▲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親自挑選《BESTLITE BL1》作為
他辦公桌的桌燈,簡約而獨特的設計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GRAS lamp

1922年由法國設計師 Bernard-Albin GRAS 所設計,《GRAS lamp》為一系列使用於辦公空間及工業廠房的燈具,基本結構中不含螺絲或銲接接頭,創新的機能設計在關節處發揮旋轉、調整各種角度的功能,簡約且堅固耐用,並符合人體工學,這系列的燈款隨後被世人以其姓氏譽稱 《GRAS lamp》,在 1927 年被 Ravel 公司買下專利後開始大量生產上市。

《GRAS 205》桌燈,簡約洗鍊的工業風格,
連現代主義大師 Le Corbusier(勒·柯比意)也是 GRAS Lamp 的擁護者之一

 

Serge Mouille

1953年由 Serge Mouille 設計出三臂式立燈,成為最暢銷的原型,之後也發展出一系列燈具,纖細的金屬管為主體可伸展擴張,燈罩有如貝殼,還可以作360度的調整,讓光源直射地面或打在天花板上暈染出柔和的光線。

《Serge Mouille》Applique 3 bras pivotants 壁燈,
有3個旋轉臂,此系列燈具的材料、比例和技術皆保持同樣的水平及標準

 

TECNOLUMEN

1980年由 Walter Schnepel 創立於德國,遵循 Bauhaus (包浩斯)設計理念及功能設計的原則。起初,該公司只生產了一盞燈,由 Wilhelm Wagenfeld 教授於1924年設計的《WA 24》檯燈。該品牌陸續與多位包浩斯時期的設計師合作,如 Hans Przyrembel 和 Marianne Brandt 所設計的《Gyula Pap》等。

▲ 由法國設計師 Edouard-Wilfrid Buquet 在 1927 年的專利發明
《EB28 StL》,這款關節可調整的桌燈,可說是此類工作燈具的始祖

 

Tom Dixon  

2002 年由設計師 Tom Dixon 和 David Begg 所創立,品牌理念以傳遞和復興英國傢俱工業精神及個人主義的創新為目標。Tom Dixon 結合技術與新材料,作品造型簡潔並充滿科技工業風格,將生活美學與前衛技術完美結合,廣受好評的燈具包括《Copper Shade》《Mirror Ball》以及《Beat Light》等。

《Beat Light》由手工敲打製成的黃銅吊燈,
共有四種不同的形狀,除了單一懸掛使用,更適合組合使用

 

 

 

 

推薦閱讀:直學院推薦- 國外經典燈具品牌 (北歐風)

推薦閱讀:直學院推薦- 國外經典燈具品牌 (義大利風)

 

 

 

編輯:蔡青樺

圖:Tom DixonArtemideGUBIinterior-deluxeSerge MouilleTECNOLUMENIMGSRCN

【餐廳創業學】01 打造一家成功的餐廳,從了解餐飲品牌開始!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投入餐飲業之前,業主一定要先了解這個產業的特性,並知道自己需要準備什麼?擁有哪些條件?來應對即將面臨的挑戰。除了基本的認知外,思考自己的餐飲與他人的區別就非常重要

餐飲業是大眾向的產業,對民眾的影響力很大,大多數的人每天都要騰出一些時間與金錢來享受美食,這也是生活中讓人放鬆的重要活動,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就了創業熱潮,使得餐飲業近年來躍升成主流,甚至成為明星產業。過去年輕人憧憬的行業可能是工程師、律師、醫生等專業人才,但現在則轉變為傾向自己創業當老闆,能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更是不少人的夢想,餐飲業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具有魅力的事業了!也由於這幾年來有許多經營有成的中小企業積極投入這個領域,相對使得這個領域競爭更加激烈。

 

創造品牌的重要性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投入餐飲業之前,業主一定要先了解這個產業的特性,並知道自己需要準備什麼?擁有哪些條件?來應對即將面臨的挑戰。除了基本的認知外,思考自己的餐飲與他人的區別就非常重要,有自己想要帶給顧客的品牌體驗與風格,也唯有與眾不同才能脫穎而出,且長盛不衰。舉個例子,台灣的夜市和美食文化多元且有名,特色餐點更是選擇繁多,但消費者對要吃哪家店的餐點卻沒有頭緒,這就是「沒有品牌」所產生的現象。

▲ 隨著精釀啤酒帶來的啤酒風氣,金車集團因應廣大的需求,
推出全新啤酒品牌「BUCKSKIN柏克金啤酒」。

餐飲業在有了品牌的概念後,方能使顧客對於其產生認同,並能長期光顧、體驗品牌帶來的價值。就像我們要與家人或朋友聚餐的時候,可能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去「瓦城」或「鼎泰豐」光顧,因為其品牌印象已深植人心,相信能給人具一定水準的服務體驗;統一企業的7-11 咖啡豆與星巴克或許是一樣的,但許多人還是願意多花錢去星巴克消費,只為能坐在店內享受品牌營造出來的獨特氛圍。

 

 

品牌的特性

要成就品牌必須了解品牌的特性,品牌不只是行銷,而是將品牌的承諾付諸實行,進而傳遞給顧客,因此品牌至少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一、 品牌與產品要並重

目前台灣有許多產業能生產優秀的產品,但缺乏品牌的觀念反而降低了價值;縱使有了厲害的行銷手段吸引顧客消費,但若產品不如預期,反而直接增加壞印象,想要客人再光顧就更難了。所以成功的產業需要有好的品牌呈現與好的產品互相襯托,當產品的品質穩定,再來做到品牌的呈現吸引人,到服務體驗讓人舒適喜愛,就能達到吸引並留住客源目的。

▲ 店家透過不斷累積建立自身品牌形象,進而讓顧客認同其品牌,並持續光顧。
「ivette café」將澳洲cafe三大元素:好食物、好飲品、好環境,提供給顧客。

 

二、 品牌內外呈現一致性

品牌從外表的呈現到內涵都要表現一致性。假如想要吃日式料理的顧客,進入餐廳後發現店裡還有另外販賣義大利麵、薯條或漢堡,可能會懷疑店家的專業性,再不然也可能會分散他的焦點,對品牌的印象造成干擾。又或是在選購衣服的時候,顧客因為店外活潑可愛的塗鴉而進入店內,卻發現店裡的衣服都是成熟簡約的風格,在與想像不一樣的購買體驗下,自然而然就減少了許多興致。所以要確保品牌各面向有著共同明確的目標,企業內部也都能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就能使目標越強而有力,顧客對於品牌的理解及印象也會越深刻。

 

 

 

三、 重視創新與顧客需求

餐廳的創新就是能夠開發新產品或新的體驗方式。一間餐廳無論是連鎖或獨立經營都需要有特別的創意,簡單來說,像是特殊的菜色或是特別的空間氣氛,更深入的話,像是創意的營運方法等。為什麼有些餐廳要一直推出季節限定或是新菜色?這是因為即使不一定符合每一位顧客的期待,但某些顧客就喜歡嘗鮮,自然也會覺得這個餐廳很有活力,能跟著時代需求而不斷創新,避免顧客流失及品牌老化。

正如同沒有一個標準能完全衡量餐廳的好壞,餐廳的品牌經營也沒有只要遵循就會必勝的守則,但成功的餐廳都是基於顧客的喜好與需求而塑造出來的,所以顧客的意見非常重要,因此建立顧客與品牌溝通的管道,積極創造對話的機會,讓顧客成就品牌。

▲ 追求創新的「柏克金啤酒餐廳」特別研發一款
《噶瑪蘭威士忌葡萄提拉米蘇》跳脫傳統供餐形式, 由顧客挖一勺決定分量。

 

品牌的重點在於持續創造經典

假如某個樣式的美學對現在來說很火紅,那就是流行,但跟著流行做就一定會獲得顧客的支持嗎?我們應該要有能力判斷形成流行的原因,才能從根本找到受顧客歡迎的因素,進而使自己創造出經典。因為顧客是很敏感的,一定能發現店家只是在一味的模仿,如果企業以為這是最輕鬆又不用花太多成本的做法,其實只是追在其他品牌後面跑,淪為二線削價競爭,反而利潤更單薄,也始終抓不住顧客的味蕾。

品牌的價值在於建立完整的體驗,而商品也是會從核心理念發想,在有邏輯的塑造商品呈現的樣貌,對於沒有體會其意義就只會胡亂拼湊的業主來說,誤以為這樣能成為大眾所喜愛的商品,但其實那就像是重新包裝過的綜合代理商罷了!顧客並不會認同其價值,一旦有更多選擇,當然也就不會買單。

▲ 以啤酒製造過程為設計概念,從每個細節材質
呼應製程,希望讓用餐的顧客能夠在空間中有良好體驗

 

五、 好的品牌形象能增加價值

一般認為需要支出較高的費用才能成就品牌,因為品牌的經營成本的確增加了!但成功的品牌就算訂出高於一般市場的價格,民眾仍願意買單,因此回收的利潤也是豐厚的。雖然沒有辦法以數字具體證明品牌能為產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但正確的品牌理念卻可以帶領企業在每個策略上做出對的決定,自然就能看到業績持續的成長。

 

餐飲品牌化需具備的條件

要把餐飲業做的成功,業者需具備品牌營運基礎概念。除了需要營造吸引人的產品與店面外,也要有完整的營運計劃使店面能夠永續經營,並讓客人有意願持續上門光顧,具體項目包括︰人力資源的管理、行銷策略的制定,以及財務處理等,如果團隊裡面沒有美學設計與經營管理的人才,也可學習如何與這方面的專家配合,共同打造餐飲體驗,所以業者務必要花時間與專家溝通,並多方學習相關的知識,才能在與專家合作時讓品牌呈現更為精確,畢竟若連設計師都不能明白經營者的理念,那一般大眾就更難理解了!

▲ 品牌的建構不可能獨自完成,一定是結合不同領域專家的意見,才能體現品牌最好的一面。

 

成功的團隊需要能夠創新的人才,單純只是抄襲別人想法或是因循舊有系統的餐廳,也許開店一時不會有問題,但時間一久一定會受到市場的考驗,因此必須能夠根據現有的資源以及當地特色來設定商品或是營運模式,這是造就餐廳的首要條件!


 

 

 

延伸閱讀:

【餐廳創業學】02 開店前必備三要素 – 經營理念、品牌定位與企業識別系統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Buckskin Beerhouse 柏克金啤酒餐廳直學設計 Ontology Studioivette café

直學院推薦- 國外經典燈具品牌 (北歐風)

燈具,不只是照明,還能塑造整個空間的氛圍。過去我們視燈具為空間的配角,但燈具卻早已晉身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各種品牌的燈具因為受不同發源地及文化的影響,而有著不同的造型特色,種類相當多樣。以下我們推薦幾款較經典燈具品牌,針對風格來區分

燈具,不只是照明,還能塑造整個空間的氛圍。過去我們視燈具為空間的配角,但燈具卻早已晉身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各種品牌的燈具因為受不同發源地及文化的影響,而有著不同的造型特色,種類相當多樣。以下我們推薦幾款經典燈具品牌,針對風格來區分,如北歐風、工業風、義式…等,希望可協助大家挑選到合適的燈具,之後也會陸續更新更多資訊。

 

 

Louis Poulsen  

1874年創立於丹麥,其品牌燈具的外型優雅且簡潔,每一細部組件都透過精密的計算。而北歐人愛向大自然取材,例如 Poul Henningsen 擅長模仿自然光,所設計一系列的 PH燈,讓人有最舒適的自然光線;Louise Campbell 則喜愛燈光灑過森林的詩意,而設計了 Collage 吊燈展現樹影婆娑的氣氛。

▲由Louise Campbell所設計Collage吊燈,其靈感來自陽光穿過葉片灑下的光影。

 

 

Fritz Hansen- Lightyears

於1872年在丹麥成立,長期以來與國際知名的設計師如 Arne Jacobson、Poul Kjaerholm、Hans J. Wegner、Alfred Homan 等人合作,打造了一個百年以上的輝煌家具王國。丹麥照明公司 Lightyears 自2015年起就成為 Fritz Hansen 旗下的一員,Fritz Hansen Lighting 與許多設計師及建築師合作設計高品質的燈具,延續 Fritz Hansen 精湛的工藝技術。

▲由Jørn Utzon所設計Concert™吊燈,以雪梨歌劇院概念延伸,
將單一光源分割為數片光影,底部燈罩將光線向下投射,柔和的光線可以防止眩光。


▲由Cecilie Manz所設計的《Caravaggio™》吊燈,
精緻流暢的造型並將電纜線完美地融入設計中,呈現質樸細膩的美感。

 

 

Gubi

GUBl 是丹麥的家族企業,由 Gubi Olsen和他的妻子 Lisbeth 於1976年成立。他們的兒子 Jacob Gub i在2001年接管了公司的管理,源於一種強烈熱愛設計的家族精神,與當代設計師合作創造出家俱、燈飾和室内用品系列,風格並蓄並融合了各國特色。

Multi-Lite來自丹麥設計師Louis Weisdorf於1972年的設計草圖,
藉由翻轉燈罩的方向使用者可以自行變換不同的燈體造型,同時調整光源的照射角度。

 

 

Normann Copenhagen

1999 年由 Jan Andersen 與 Poul Madsen 創立的丹麥生活家具家飾設計公司,以豐富的色彩元素,材質發揮,跳脫傳統設計模式,企圖打造煥然一新的生活風格。其品牌代表燈具為丹麥建築師 Simon Karkov 所設計的松果造型燈《Norm 69》,由69個零件組成,使用者自行組裝,不需任何工具、黏膠,輕鬆打造一盞唯美燈飾。

▲由Simon Karkov所設計《Norm 69》吊燈,也是Normann Copenhagen品牌的代表作燈具。

 

 

Muuto 

來自丹麥的生活品牌,由 Peter Bonnen 與 Kristian Byrge 於 2006 年共同創立,希望以更清新、原創的設計觀點延伸北歐悠久的設計傳統。Muuto 邀請北歐各領域卓越的設計師,以人的面向為出發,設計出前衛且多樣化的作品,短短數年成為國際間被看好的設計品牌。

《Ambit Rail Lamp》吊燈出自設計團隊TAF Architects作品,結合線條與圓潤兩種元素,呈現獨特美感。

 

 

& Tradition  

&tradition 是丹麥品牌 Unique Copenhagen 在 2010 年更名後的全新設計品牌,藉由更名之舉,更加強調該品牌概念是融合北歐設計概念與現代精湛工藝,保留原品牌中多位設計大師 Verner PantonArne Jacobsen 等的經典作品,並發掘新銳設計師與國際知名設計師攜手合作,詮釋出新一代的北歐設計風格。

▲由Verner Panton所設計《FLOWERPOT VP3》桌燈。

 

 

RUBN

瑞典燈具品牌 RUBN 於 1951 年由 Uno 與 Östen Kristiansson 兩位兄弟創立,堪稱是瑞典燈具設計界的先鋒,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歷史,所有的產品都是來自自家工廠以專業的手工生產,產品線廣泛地從居家延伸至商業空間,多樣化的材料使用,並專注於細節 功能與美感的完美呈現。

《Long John》吊燈以金屬支桿搭配黃銅燈罩,再利用真皮皮革吊帶支撐。

 

 

 

 

 

推薦閱讀:直學院推薦- 國外經典燈具品牌 (工業風)

推薦閱讀:直學院推薦- 國外經典燈具品牌 (義大利風)

 

 

 

編輯:蔡青樺

圖:HouseologyconnoxFritz HansenNormann Copenhagen、 Lightyears Muuto& Tradition

 

德國工業設計之父- Dieter Rams

Functionalism(功能主義)為二十世紀建築、設計的主流之一,重視理性及機能導向,強調功能第一、以實用為核心,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德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經闡述他的設計理念是「少,卻更好(Less, but better),而他設計出的產品皆遵循這個理念,外型乾淨俐落又實用,50年後這些產品看起來依然簡約優雅。

Functionalism功能主義)為二十世紀建築、設計的主流之一,重視理性及機能導向,強調功能第一、以實用為核心,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德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經闡述他的設計理念是「少,卻更好(Less, but better),而他設計出的產品皆遵循這個理念,外型乾淨俐落又實用,50年後這些產品看起來依然簡約優雅。

 

 

Dieter Rams 令人熟知的是與德國家電製造商 Braun(百靈)合作設計許多經典產品,包括著名的留聲機 SK-4,和高品質的 D系列幻燈片投影機 D45、D46,他也為家具製造商 Vitsœ 設計了606萬用置物櫃系統…等,許多設計都成為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永久收藏。

▲ Dieter Ram的經典設計 Vitsoe 606,高度客製化且可以變化組合

Dieter Rams 簡單直觀的設計深受許多人喜愛,憑藉其設計理念,對 Apple 的眾多產品產生了巨大影響力。將 Apple 與 Dieter Rams 的一些作品進行比較時,可以發現到它們在外觀上的相似之處以及對細節的關注。很顯然,Dieter Rams 影響這些後代深遠,德國20世紀中後期的工業設計,給了21世紀成功電子產品一個無可取代的靈感來源。

▲ Dieter Rams啟發Apple眾多產品,(由左至右)
Braun Atelier TV和Apple iMac的桌上型電腦;Braun T1000 Radio和
Apple Power Mac G5桌上型電腦主機;Braun T3 Pocket Radio和Apple iPod

 

Dieter Rams 為產品設計提出十項準則:

 

(1)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好的設計是需要創新的:既不重複舊有的形式,也不會為了新奇而刻意出新。

 

(2)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好的設計創造出有價值的產品:設計的首要任務是讓產品具實用性,不論是主要或輔助的功能,都有明確的用途。

 

(3)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好設計是具有美學價值:產品需要兼顧美感與實用性。

 

(4) Good design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 product

好的設計讓產品簡單明瞭:讓產品不言自明、一望即知。

 

(5)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好的設計是不突兀和炫耀的:產品應該是自然內斂的,不是裝飾或藝術品。

 

(6) Good design is honest

好的設計是實實在在的:不需要花言巧語來討好或愚弄消費者,這並不會使產品更富創造力或是更有價值。

 

(7) Good design is durable

好的設計是歷久彌新的:優秀的設計要能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不需要稍縱即逝的時髦。

 

(8) Good design is consequent to the last detail

好的設計貫穿每個細節:決不心存僥倖、留下任何漏洞。

 

(9) Good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the environment

好的設計必須兼顧環保:設計不僅要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破壞,也應避免讓人產生不協調的視覺感受。

 

(10)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好的設計越簡單越好:設計應專注於產品的關鍵部分,不應該看起來紛亂無章。

 

 

深入了解 Dieter Rams 的理念後,我們發現他所提出的是新生活方式,回歸簡單本質並兼顧環保,也使人對設計產生反思,說 Dieter Rams 是德國工業設計之父,以及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也不為過。

▲ Dieter Ram 所設計的 Vitsoe 620 沙發椅

 

 

編輯:蔡青樺
圖:HustwitReadingDesignVitsoe(1)(2)Gizmodo

 

 

從設計的角度理解餐飲產業的創新與轉型 (下篇)

了解到關於品牌與營運之間的關係,接下來我們從設計的角度切入,釐清餐旅產業在面對創新與轉型的課題時,如何為自己的品牌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

上篇我們了解到關於品牌與營運之間的關係,接下來我們從設計的角度切入,釐清餐旅產業在面對創新與轉型的課題時,如何為自己的品牌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 餐旅產業的創新與轉型(上篇)

 

餐旅產業今日的課題

觀察台灣市場,在餐飲、旅館業可以見到大量的創業,卻鮮少有品牌投入轉型,但在市場上,過去傳統小店與品牌代理可以安穩生存的狀況已不在,面對諸多已經成熟的國外餐飲品牌來襲,大家了解到發展品牌和轉型才有未來可言,然而過去幾十年來大多數的餐廳,不是家族企業,就是代理品牌,大多都是先有生意而後有品牌,這樣的團隊所培養的人才大多都是營運人才。產品與品牌的發展責任通常落在老闆或是要接班的二代身上,然而上一代與下一代的人才之間常常產生鴻溝,相互耗損的狀況下,造成了台灣產業競爭力日益下滑,而所謂的品牌與營運本應該相互合作,但事實上卻是相互競爭的狀況。

▲ 圖中店家為GOHAN御飯食事処,為年輕的二代所經營,推廣家鄉西螺米的食堂

釐清核心價值,找出品牌轉型的方法

面對品牌更新或是轉型時,通常會聘請外部團隊與內部品牌規劃相互配合,我們通常遇到的問題都是位於高階的營運人才無法判斷品牌規劃的價值,導致價值選擇的障礙,把品牌當作是包裝與行銷的工具。單純的用比價採購的方式,最終買來的設計只是組合別人的成品或是時興的產品,而沒有達到真正轉型的目的。然而轉型的成本相當高昂,有時即便建立了新的系統,也常發生無法讓這些規劃融入舊有的團隊之中,最後只好放棄轉型之路。

深究這些問題的背後,通常是源自企業轉型之初,業者沒有了解自己過去成功的核心價值,繁忙的日常運作導致看不見現今的產品對應到時代的價值,也沒有清楚轉型的目的為何,而冒然的以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管理品牌的發展。轉型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而沒有捷徑,必須回到自己產業的核心價值時代價值。企業不能只想求速效,單純改變產品的外在美感、花俏的包裝設計與空間設計只是一時的,砸錢地行銷手法也無法真正地傳遞品牌的精神。

▲ 圖中店家為GOHAN御飯食事処,強調米飯對於餐點的重要性,
入口處設計了一道展示牆面及米展示盒,介紹GOHAN核心精神、每月選米及米食商品

回歸到根本,解決轉型的第一步應該是從企業內部的討論開始,透過一連串的討論,找出可以延續的核心價值凝聚共識,慢慢的創建出品牌故事與文化,從內部著手在加上外部團隊的合作,而營運端也需要適時的調整與改革,再來才是開發新產品與新品牌,最終能夠將品牌與營運合為一體,這才是企業長久生存之道。

而面對團隊過於龐大的企業,我會建議一個花費不會太高解決方案,則是在有限程度之下依據現有品牌精神規劃一個新的標的,也就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單的來說,就是整理出過去的最佳產品,改變少數變數放入市場測試的方法,同時藉以培養新的團隊與顧客迴圈,在達到階段性的標的,獲得成果後再去追尋下一個標的,如果不成功,也很能夠清楚的知道問題在哪裡,一步一步的發展,在獲得一定成果時,再回來改革自己產業內部的問題。

 

▲ 最小可行性產品-MVP模式(Minimum Viable Product)

 

創業與轉型的相互合作

回到創業的族群來說,開店或創立新品牌通常都是從理念與潮流出發,大部分都會找有規劃能力的人才,範圍包含品牌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等,大部分一開始創業的公司,除了核心的製造開發人才,其實擁有的大部分是品牌的資源,然而傳統品牌大多是營運資源,如果企業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去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舉例來說,新創的茶品牌就可以去尋找具有成熟工藝技術的茶師互相合作,而不是自己建立一個全新的生產線,也可以讓傳統的製茶師傅,了解新的顧客與市場。

畢竟一個品牌要做的事情太廣,不可能在創業之初就把通路、行銷……等問題全部解決,這時候就應該找顧問、合作夥伴溝通,甚至可以與傳統產業相互合作,讓人才可各司其職,構成一個正向的迴圈,創造最佳的團隊。

▲ 圖中店家為GOHAN御飯食事処,打造品牌需要專業的團隊合作,
從CI(企業識別)、平面設計到實體空間的完整體驗

 

延伸閱讀: 餐旅產業的創新與轉型(上篇)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Wanyu Wang
圖:直學設計 Ontology Studio

從設計的角度理解餐飲產業的創新與轉型 (上篇)

這幾年接觸了不少餐旅產業的業主,根據我的觀察,台灣有很好的精緻農業、餐飲業和旅館業,然而隨著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資訊透明化讓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挑戰。

這幾年接觸了不少餐旅產業的業主,根據我的觀察,台灣有很好的精緻農業、餐飲業和旅館業,然而隨著這些產業的蓬勃發展,資訊透明化讓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更不用說還要面對國外品牌系統化的入侵和新的商業模式挑戰。現今多數的台灣餐飲產業正在面臨老顧客消失、產品不具競爭力或是環境老舊等大小不一的問題,許多經營已久的餐廳與品牌都面臨著延續以及轉型的困擾。

在餐飲設計及顧問的執業過程中,我們的客戶大致可分為兩大族群,一個是新品牌的創業,另一個是傳統產業的轉型,我們都必須面對這些企業的問題,並協助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 傳統的豆皮工廠與新型態現點現做豆膳料理餐廳,右圖店家為上善豆家

不要急!餐飲創業不簡單

隨著商業活動增加與知識普及,創業成為現代人的憧憬,除了透過開店實現心中的理想,更期待能讓收入提升及財務自由。這些創業者常是以個人理念或想法出發,創新的成分非常高,但產品大多數還未經市場考驗,雖然想法及需求較能接近現代顧客,但在營運管理上卻無法馬上進入狀況。

然而創業之路相當辛苦,以餐飲業來說,因為實體店面的成本較高,不可抵抗的外在因素也相當大,例如屋齡的老舊、商圈的轉移、都市更新…等問題;內在因素如創業之後的營運及人事管理,如果沒有相當的經驗,都需要花許多時間去改善,內部與外部問題交雜,都使得創業與開店的成功率並不高,我的建議總是不要急於創業,實體空間創業不簡單

 

產業轉型不能等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傳統產業,他們一開始可能只想修改包裝或藉由室內設計翻新店面,或利用行銷方式來吸引逐漸失去的消費者。但深入了解後,常常發現其實他們真正面對的是產業轉型的問題。畢竟今日的顧客早已不再滿足純粹產品的價值,還有許多不可觸碰的價值,例如:品牌概念、特殊的體驗與人性化的服務…等。其實根本的問題在於產品與經營模式早就到了需要更新的階段,而內部的管理營運、員工的教育訓練也需要與時並進,甚至要用品牌的概念來領導,才留得住人才。面對轉型,我的建議總是產業的更新不能等,需要及早做準備

▲ 品牌價值傳遞的對象

 

品牌與營運的關係,缺一不可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品牌營運這兩股力量正是一個完整企業不可或缺的兩端;品牌對於顧客而言是一個理解企業價值的依據,品牌同時也告訴企業內部的人員,公司未來的規劃以及如何應付時代的改變和挑戰…等;而營運則是延續產業,讓產業可以持續供養人才,繼續地服務它的顧客,彼此朝相同的目標前進。

而品牌與營運的概念截然不同,舉例來說,可以視品牌為開創者,除了要有創新的想法之外,也需要對未來有規劃能力;營運則是守成者,需要有溝通及管理的能力,並從經驗中學習。台灣過去大部分是家族企業與中小企業,做的也是以代工及貿易居多,管理的人才比較多,而了解品牌的人才,在過去台灣社會環境裡較為稀少。


▲ 品牌及營運概念圖

 

有了這樣的概念,在下一篇章中,我們將更深入討論品牌及營運對今日餐旅產業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品牌創業及產業轉型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餐旅產業的創新與轉型(下)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Wanyu Wang
圖:直學設計 Ontology Studio吉米的攝影練功坊

「設計」是什麼?

每個人對於「設計」有著不同的定義及見解,我們邀請了在設計領域裡的夥伴們,包含家具、產品、平面等職人,從設計出發,藉由提問的方式,透過不同的經驗及視角,讓我們了解「設計」的意義及價值,並激盪出更多火花。本篇我們邀請到家具設計品牌 STIMLIG 的創辦人孟繁中,來談談他對於「設計」的理念及看法。

「設計」是什麼?每個人對於「設計」有著不同的定義及見解,我們邀請了在設計領域裡的夥伴們,包含家具、產品、平面…等職人,從設計出發,藉由提問的方式,透過不同的經驗及視角,讓我們了解「設計」的意義及價值,並激盪出更多火花。

 

本篇我們邀請到家具設計品牌 STIMLIG 的創辦人孟繁中,從他對文化以及生活的體驗,來談談他對於「設計」的理念及看法。

 

Q︰設計對你來說是甚麼?

設計對我們來說其實就是在處理人與物(家具、建築、空間、產品、服務、平面等)之間的”關係”,如果今天這個關係是良好的,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好的設計,反之亦然。而設計師在做的事,就是設身處地的站在”使用者”(user)的立場,以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這層關係,並透過有系統的方法,去改善或解決目前這個關係所存在的問題。

Q︰對家具產品設計領域有甚麼看法?

談家具設計前,首先必須從”家具”這個項目說起,到底什麼東西可以稱做家具?從我們的觀點來說,家具是定義一個空間區域或風格的物件,舉個簡單的例子,一間空屋,透過擺設不同的家具,可以變成完全不同性質的,亦或是完全不同風格的空間,假設我們在這間空屋擺入一組沙發、茶几、單椅、電視櫃,吊燈,地毯…等物件,這裡就成為了一個基本的交誼區,但若是擺入餐桌、餐椅、餐櫃等,則又變成了用餐區域。

家具是一個具有強烈風格及搭配性的物件,即使擁有同樣的功能,在不同風格互相影響下,也會形成完全不同風格的空間。此外,”家具”這個物件還必須在這個空間裡存在著某種”功能性”,例如乘坐、躺臥、置物、收納、遮蔽…等功能。因此家具設計雖然也是產品設計的一環,但並不像一般產品設計一樣可以那麼天馬行空地去發想,還是必須基於某種”功能”去延伸發展。

舉椅子為例,椅子主要是一個用來”乘坐”的物件,或許有些家具除了”坐”之外,另外在外型及功能上做了很多變化,但其主要的目的還是回歸到”乘坐”上,我們才能稱之為家具設計的範疇。舉例來說,2015年韓國一位設計師JONGHA CHOI設計了一把可以變成2D平面的椅子,平常不用時可以掛在牆上當作一個裝飾品,在收納性及話題性上都是前所未見的一個做法,但這個產品主要的目的還是一張可以乘坐的椅子,且與空間存在著收納的關係,因此還是在家具設計的範疇內。

 

而捷克的一個設計品牌BaogBago出了一款包包,它在框架上做了特別的處理,因此可以支撐人的體重,所以它主打的特點是包包也有椅子的乘坐功能,但其主要目的還是在”包包”這個品項上,乘坐只是其附加的一個特點,並非其主要的功能,且與空間的相關性及搭配性並不高,所以從我們的觀點來看,這就不算家具設計的範疇,而較偏向產品設計。

 

在釐清了家具設計的範疇後,我們才能找出正確的設計方向,從最開始的功能定義,延伸到使用者需求、風格性、空間搭配等面向,來創造新的家具產品。

即使家具的發展歷史已經非常久遠,且市面上也有上萬件功能齊全、外觀優美或是搭配性高的家具存在,但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不斷的改變,加上科技的進步,新材質、新製程的出現等,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跟著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才會需要新的設計來滿足不論是物質上或是心理上的需求,因此家具設計會是一個不斷創新的且不會停滯的領域。

 

Q︰家具設計領域在台灣的脈絡為何?

家具設計在台灣的脈絡相較歐美及日本來說較為薄弱,一方面是歷史文化發展時間較短,很難去累積出一個屬於台灣的脈絡,我們看到過去的一些老家具,很多都是受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影響,或是中國沿岸地區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的款式,且很多都是重新設計過的版本,並不是台灣自己原創設計的風格。即使在7、80年代,因為大量的家具代工訂單,讓台灣有家具王國的美稱,但因為設計並沒有被重視,所以台灣雖然當時在家具製造的能力上領先各國,但家具設計卻沒有明顯發展,因此,要去定義台灣的家具設計脈絡實為困難。

 

Q︰理念與堅持?

我們認為設計應該是由設計者本身的生活經驗出發,不應該侷限於地域性及文化議題上,文化會是加值,但並不應該是設計本身的重點,我們還是必須回歸到設計的本質,發展的脈絡,設計方法、材質、搭配性、市場接受度等層面上。簡而言之,我們應該做的是設計好的家具,並不是設計有台灣文化的家具。台灣因為過去代工的關係,累積了非常強的家具生產及整合能力,但多數廠商普遍沒有意識到這個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在設計上,或是誤認為設計只是外觀上的修修改改,導致整體產業發展方向已經偏離世界的標準太遠。

 

國外的家具設計展是全世界的設計指標盛會,所有對生活充滿熱情及想像的人們都會聚在一起,討論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未來的設計趨勢。台灣的家具設計展卻是跳樓拍賣會,在那裡看不見產品的價值,只有價格的廝殺,而廠商為了取得更低的成本,用更不好的材料及工法賣給消費者。仔細思考,當你辛苦了一輩子終於買了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但用得卻是劣質的復刻家具時,會是多麼諷刺的事情。

家具是影響我們每天生活最重要的物件之一,因此我們希望藉由家具設計,為生活帶來一些美好的改變。國外進口的正版家具因為關稅、中間商、庫存、店面開銷…等成本因素,導致價格難以入手,而有設計感的IKEA卻難以達到理想的品質要求,我們的理念是整合在地的設計與製造資源,藉由一個全新的平台,將好的材料、好的工法,用在原創的設計家具上、同時擁有可負擔的合理價格,也讓台灣的消費者多一個放心的選擇。

 

 

 

 

文:孟繁中  Ryan Meng
編輯:蔡青樺
圖:STIMLIGhttps://goo.gl/4iAfYnTwistedSifterBAGOBAGO 

現代主義家具設計的幕後推手-Charlotte Perriand

Charlotte Perriand (夏洛特.貝里安,1903 – 1999),法國建築師和設計師,也是女性家具設計師的先驅。她的工作信念在創造實用的生活空間,並相信更好的設計有助於發展更美好的社會。因早年女性地位不受重視,所以 Charlotte Perriand 在24歲時要求加入 Le Corbusier (勒·柯比意,1887-1965 )的工作室而碰壁,但幾個月後,以一件鋼鋁鑄成的作品在法國秋季沙龍展中大放異彩,獲得 Le Corbusier 青睞,並被聘請進入他的團隊

Charlotte Perriand (夏洛特.貝里安,1903 – 1999),法國建築師和設計師,也是女性家具設計師的先驅。她的工作信念在創造實用的生活空間,並相信更好的設計有助於發展更美好的社會。因早年女性地位不受重視,所以 Charlotte Perriand 在24歲時要求加入 Le Corbusier (勒·柯比意,1887-1965 )的工作室而碰壁,但幾個月後,以一件鋼鋁鑄成的作品在法國秋季沙龍展中大放異彩,獲得 Le Corbusier 青睞,並被聘請進入他的團隊,接下來便展開與 Le Corbusier 長達十年(1927-1937)的合作關係。

Charlotte Perriand 與 Le Corbusier 和 Pierre Jeanneret 聯手設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用鋼管作為材料,設計一系列的現代化家具,包含 Grand Comfort (LC2)、Chaise Longue (LC4)、Swivel Chair (LC7)…等,如此大膽的創新設計在歐洲造成極大震撼。

▲ 由左至右分別為 Swivel Chair(LC7)、Chaise Longue(LC4)、Basculant Chair(LC1)

1937 年,Charlotte Perriand 離開 Le Corbusier 工作室,開始關注社會問題,並致力於創造功能性和價格合理的設計,也開始嘗試使用天然材料來製作家具。1940年,她以設計顧問的身分前往日本,但因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讓她提早回程,途中受困在越南至1946 年。在亞洲的這段期間接觸到完全不一樣的文化衝擊與製造技術,亞洲的建築美學、木工、竹子、編織手法…等,對她後續的設計創作影響深遠。

 

1947年,Charlotte Perriand 回到歐洲後重振了她的職業生涯,她以個人工作室的身分持續活動,其後加入了Jean Prouvé 的團隊繼續工作,也與 Le Corbusier 再度合作,共同參與馬賽公寓的設計。Charlotte Perriand 在二十世紀設計領域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晚年在巴黎藝術博物館 Musée des Arts-Décoratifs 及倫敦設計博物館 The Design Museum 皆有展出活動,Charlotte Perriand 在日本和越南的經歷也使得她的作品多元,正如他所說:「現代設計持續發展的動力不在於它的風格,而在於它好奇的精神與不斷研究分析的過程」。

1952年,由Charlotte Perriand所設計的墨西哥書櫃,以強烈的色塊組合和可拆卸的櫃體著稱

 

 

 

圖:DaniellaonDesignincollectBonluxatFoundbymarkusArchit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