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好的餐飲空間設計?從暸解體驗設計出發(觀念篇)

「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簡稱 XD)」是一套在設計產品、工藝、服務、活動、全通路行銷及環境設計等領域中,專注於使用者體驗及文化性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個新興的學門,體驗設計融合了來自許多其他學科的專業

文章一開始,我們先引述《維基百科》對於體驗設計的解釋,好對名詞有個初步的了解。「體驗設計(Experience Design,簡稱 XD)」是一套在設計產品、工藝、服務、活動、全通路行銷及環境設計等領域中,專注於使用者體驗及文化性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個新興的學門,體驗設計融合了來自許多其他學科的專業,包括品牌戰略、品牌定位、室內設計、認知心理學、產品設計、互動設計、服務設計、資訊技術和設計思考等等。 在商業方面,體驗設計是用來創造一些時刻,透過人與人、人與品牌間的互動、接觸點的掌握,進而創造出想法、情緒和回憶。商業上的體驗設計也被稱為消費者經驗設計。

接著,我將以體驗設計為出發,探討開餐廳創業在當代所需要的基本概念。

 

一杯好咖啡所帶來的完整體驗

回憶你最喜歡去的咖啡廳經驗,想像一下喝著你最喜歡的咖啡,最初可能是經由朋友介紹,或是看到部落客的推薦,坐在咖啡廳裡面對的可能是採光良好的大片落地窗,空氣中散發著磨豆的陣陣香氣,聽著音樂、喝著咖啡;也有可能你正坐在吧檯前面,老闆偶爾親切的詢問,並講述著生動的咖啡故事,店內擺放許多老闆到各地旅行的收藏……,類似的體驗總是令我們印象深刻,並且時常回來光顧,很多時候,這就是一個商業實體的成功關鍵。

▲ 圖中店家為 井井咖啡廳
從產品到體驗的三種層次: 產品、技藝、文化價值

仔細探究原因,除了咖啡本身,背後還有許多相互支撐的服務與文化。簡單地說,類似像這樣的體驗其實包含了三種層次。最底層的是過去我們所熟悉的產品,也就是這杯咖啡多少錢,好不好喝,傳統的店家大部分能夠經營地夠久,都是由於產品本身很好或是很有特色;而第二個層次是在追求顧客滿意的過程中所發展出技藝的純熟與創新,同時必須兼顧人性化的服務;最後經過時間的自然累積,所產出相對應且看似難以捉模的文化價值,例如故事與品牌價值等等便是第三個層次。因此完整的消費體驗所包含的是產品技藝以及文化面向的綜合。

 

從顧客旅程架構,理解體驗設計

在我的觀察中,有的咖啡店主往往很執著在生產一杯特殊的咖啡,卻完全不在意顧客在消費時的過程,這樣的情況反映在開店上,常常是店主擁有好的創業想法,卻只專注於開餐廳的當下,或只關注餐點本身,而缺乏理解顧客與消費過程的種種互動。

透過理性的分析與研究,我們了解到好的消費體驗流程,是顧客從意識、考慮、購買並透過經驗再到不斷回購的過程。一個長久的生意或是品牌,都必須努力地達成正向的迴圈,因此成功的餐廳服務必須要在每個階段持續推動顧客邁入下一個階段。一開始可能是好的行銷或是口碑,再來可能是更好的產品,下一階段是好的服務,延伸到周邊的商品,再到傳播管道,即便是離開的顧客,我們也應該努力讓顧客重新回到意識的階段,成為此迴圈的消費者。

 

體驗設計所帶來的效益,不只反映在銷售結果以及品牌價值上,成功的品牌更需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例子就是星巴克。於 1971 年創立的星巴克數十年來就是如此不斷地在消費體驗流程的迴圈中創造出屬於品牌的價值與文化。繼西雅圖市區的「 Starbucks Reserve Roastery & Tasting Room」 於 2014 年開始營運後,2017 年底,於上海新開幕的星巴克「精品烘焙坊」被形容為「全感官體驗的咖啡樂園」,這座目前佔地面積最大的旗艦門市不僅打造了星巴克史上最長的咖啡吧台,讓消費者花時間駐足、逗留,享受從生豆到烘焙、研磨和沖煮的咖啡之旅,也運用最新科技,包括實境體驗(AR)與更便捷的付款流程,把服務帶往新層次,也為全方位的體驗設計翻開新的一頁。儘管不刻意講究工藝職人的風格與獨特性,星巴克依舊利用了自動化的設備與創新想法讓人體驗到既精緻又多元的星巴克模式,將產品、服務與文化都完整的呈現在消費者眼前。

 

 

延伸閱讀:只有美味已不夠,餐廳用「設計」決勝負﹗

 

文:鄭家皓
編輯:Wanyu Wang
圖:Jeff Wilcox(1)

 

 

循環經濟與設計產業的關係

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缺乏,環保及綠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循環經濟」一詞近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不僅在國家政策上或民間企業的未來方向,都將開始投入更多心力去落實循環及資源再利用。而身處在設計產業的我們,如何在設計規劃上,將循環經濟的概念融入到設計裡,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設計迴圈。

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缺乏,環保及綠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循環經濟」一詞近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不僅在國家政策上或民間企業的未來方向,都將開始投入更多心力去落實循環及資源再利用。而身處在設計產業的我們,如何在設計規劃上,將循環經濟的概念融入到設計裡,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設計迴圈,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循環而平衡的農業社會

早期農業社會特色之一為所有資源都是循環的,取之於天,用之於地,動植物死亡後都會回歸塵土變成養分,永續利用環境資源。在工業革命之前, 製造業與服務業皆為農業的支持性產業,然而工業革命之後,資源利用從循環改為線性模式,這些工業活動不斷的消耗有限資源,造成地球環境惡化變遷,大量廢棄物等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大自然的循環

 

為何要轉型循環經濟

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過度消耗資源,產生大量廢棄物,資源需求與消耗越來越多,但我們能使用的資源卻越來越少,食品、衣服、建築物、家電、通訊業、交通運輸…等食衣住行產品,將出現沒有製造原料與能源可用的危機。資源消耗過多、地緣政治衝突和極端氣候導致全球原物料價格與供給越來越不穩定,將成為企業經營的最大風險之一。

 

 

 ▲線性經濟

 

傳統回收無法解決問題

現代過度包裝的消費模式造成資源浪費與垃圾增量的問題,而資源回收,一直是我們試圖解決資源用盡及環境污染的方法之一。回收後的再利用,是傳統回收的主要目的,然而在臺灣缺乏整合及系統化的情況下,除了回收率不高之外,回收後的物品,可能需消耗更多的能源才得以再造,甚至商品在設計生產之初,並未考慮後續回收的問題,導致複雜混亂的轉換過程,造成品質的降級、價值的損失,這樣的降級回收是無法永續的解決問題。

 

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是一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產業體系,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循環經濟講求的是“再生恢復”、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拒絕使用有毒的化學物質,並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及商業模式,以消除廢棄物並使得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透過再利用重現價值,從根本上設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關鍵- 循環設計

循環經濟,注重每個環節有所改變及能夠再利用,那在設計範疇裡是否可建立讓每個元件能夠拆解再重組利用,創造屬於設計產業之循環經濟?我們可以從源頭去思考設計的意義及價值,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人類生存遇到的困境,進而改善人們的生活,當設計回歸到人的需求及使用性,每個設計都是有意義的存在,並為大眾所用,絕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去造成的資源浪費。

 

如何透過設計產生循環經濟
認識自然

我們了解到環保回收材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產品在最初的設計就應該要想到材料之後的問題,設計通常決定了產品的壽命,是否可以長效使用,是否容易再回收,而現行的產品設計大多沒有系統化的考慮原料重複使用的必然性,也因此即便落實回收,材料卻無法有效地被復原,而成為汙染源。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從最根本的材料本身來看,認識自然環境的材料與資源變得非常重要,所用材質須符合純粹、無毒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之特性,並針對每個構建去重新設計思考。

▲FSC認證(永續林)的樺木F1低甲醛板材

 

了解製成與回收方式

認識自然之後,我們知道真實材料會隨著時間而老化,雖然是更接近真實的本質,似乎看起來比較環保,但事實上其實不然。自然的東西一樣需要許多的加工,例如石材是非常自然的,但是需要大量的加工,運費昂貴,而變成表材的石材較難回收,因此石材並不全然是環保的材料。

另一方面所謂加工的東西並不見得不好,現代生活的一切用品,已經與塑膠息息相關,從輪胎、衣服到室內裝潢所用的波麗板,過去一般人對於塑料總是有不好的印象,認為塑膠常常過熱溶化,塑膠材也不能被大自然分解。但事實上,塑膠的回收率非常高,且可以重複使用,如果資源回收做得確實,塑膠是非常乾淨的材料,同時塑料非常便宜,近年來塑料家具的發展有顯著的進步,一些專門發展塑料家具的品牌,如kartell Magis都有相當不錯的產品,另外法國設計鬼才菲利普‧史塔克(Philip Starck)也認為特定的塑膠材料其實比較環保,縱然不能被大自然分解,但是因為很好回收,可以輕易的重複使用作為其他產品的原料。

 

長效設計,產品價值最大化

然而不是所有的建材都可以全然的被回收利用,較難回收的建材應該要如何去設計規劃,使它達到循環設計的概念, 舉例來說,木作一般而言相當難回收使用,所以在設計木作的櫃體或家具時,是否能藉由材料本身的特性去組合、設計,或思考與其他建材互相搭配,例如: 塑料、鐵件、不鏽鋼…等,進而達到更多變化性,不僅可延長使用壽命,還能讓產品的價值最大化。

▲模組化組成各式家具, 可被拆解並重組

 

循環經濟下的創新商業模式

現今拜資訊科技和網路社群發展所賜,以分享、交換、租用等更有效率地運用地球的有限資源,也顛覆了許多既有的商業模式,並創造更多新的契機和商機。舉例來說,Airbnb 就是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之下,所產生的一種新商業模式,房東可將自家的空房出租給背包客,讓閒置空間妥善利用,這也是一種循環經濟的運作模式。

▲Airbnb讓閒置空間再利用

 

在循環經濟中處處有創造價值的空間,但這些價值需要透過產品或商業模式的創新及設計才能跨越門檻,並確實地被發揮,所有的產出,都是另一個流程的輸入,若能連結起這樣的互惠網絡,促成跨領域的合作,除了可避免對環境的傷害,亦可大幅節省廢棄物處理的成本。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電腦軟體的發達,當代的設計師應該更有計畫的,以產品的生命週期為考量,更為科學化的設計方法,在健康與永續的標準之下,達到多樣性與豐富性的設計。

 

文: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Airb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