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國外新生代設計,找尋屬於台灣的商空設計風格

我們觀察到亞洲新生代的設計師,除了作品帶有自身的風格特色之外,還會透過設計來傳承在地文化,或專注於提出新的設計手法或策略,創造更符合人類需求的室內環境。這也讓我們反思台灣的商空設計風格究竟是什麼樣子?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國外的設計資訊跟著全球化的腳步不斷出現,大家一定聽過北歐風、美式鄉村或義大利奢華風等名詞,另外受到疫情影響,人們開始追求自然質樸、和諧寧靜的氛圍,也使得日式侘寂風、復古風開始流行,而台灣也跟上了這些設計熱潮,各種風格陸續地植入台灣的餐廳、咖啡廳和店舖等空間。另外,我們觀察到亞洲新生代的設計師,除了作品帶有自身的風格特色之外,還會透過設計來傳承在地文化,或 專注於提出新的設計手法或策略,創造更符合人類需求的室內環境。這也讓我們反思台灣的商空設計風格究竟是什麼樣子?又該如何走出自己的經典道路?

 

台灣商空設計風格多元

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加上過去歷經外來殖民統治,使得台灣吸收來自各地的設計特色,建築及空間更深受日本與西洋文化影響,到現在還留有許多當初中西融合的老房,風格印象也深植人心,尤其我們與日本文化習性相近,一般民眾也都較能接受日式的設計風格,像是日式禪風或無印風講求平靜和諧的空間氛圍深受國人喜愛。另一方面,隨著台灣價值的認同以及在地觀光發達以及 FB、Instagram 等網路平台的帶動下,商業空間不再一味模仿國外的設計風格,反而吹起一波「台式設計風」,在空間中加入了台灣早期的設計元素或復古材料,喚起了台灣人小時候的記憶,也因應這些材料的使用,許多設計公司開始專精於工法的研究,將過去熟悉的景象或材料重新詮釋展現出新的姿態。

 

→ → 延伸閱讀:從商空設計發現台灣味!

 

 

觀察亞洲新世代設計的崛起

全球的設計風格多樣,因應著時代背景、自然風土或地域文化而演化出來,並透過材質搭配、色彩組合和家具軟裝等設計手法展現其特色,但近年出現許多新生代設計師,不再拘泥於設計風格,而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提出創新策略解決問題。以下分析日本、韓國與泰國在商空設計上的主要策略與設計特色︰

 

 日本設計

日本在設計上的精進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當代的空間設計也開始跳脫傳統日式的記憶,並引入西方現代美學,慢慢地演化出新的日式風格並邁向國際化。在日本出現許多當代的設計師,以先進的技術,提出現代的解決方案,許多知名的品牌與設計師合作打造出創新的空間,像是知名的咖啡品牌 BlueBottle、% Arabica,都運用簡潔俐落的線條、搭配沉靜的色調,創造現代簡約的空間美學並傳播到全世界。

arario-jeju-portable-011

▲日本建築事務所Schemata Architects善於用簡練設計營造空間的獨特氛圍,並致力於建材的研究和創新。「Portable」位於韓國濟州島的自行車店,不定期舉辦運動相關活動,因此安裝了可垂直升降的吊架系統,以便將自行車懸掛在天花板,讓空間能彈性運用。

 

韓國設計

韓國因氣候較為較冷,在空間色調上會運用彩度低、有溫度感的中性色來增加溫暖感。近幾年韓國許多咖啡廳與餐廳的設計,都以米色、淺灰等奶油色調,搭配淺色木質家具,打造現代韓系溫柔空間。另外也出現新舊融合的空間設計,將傳統韓屋重新改造,藉由創意的設計手法配合老舊建築物特色,使空間注入新的生命力,成為 IG 熱門拍照景點。韓國新生代設計師重視細節材料的呈現,並透過設計體現了當地的環境氣候與風俗文化。

1579014235179475

「SOOSOO COFFEE」由韓國設計工作室LABOTORY操刀,維持品牌簡約的調性,運用韓國宮殿的建築元素和設計美學,呈現現代韓式簡約的空間風格。

 

泰國設計

近年來泰國政府積極發展並扶植創意設計相關的產業,讓泰國的新銳設計師紛紛登上國際舞台展現創意走向世界,因此也出現許多設計景點,像是孕育泰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地-泰國創意設計中心 (TCDC)、最美書店之稱的 Open House Central Embassy等。泰國位處熱帶氣候,在空間設計上會注重採光、自然通風,並結合綠意植栽,讓室內空間與自然產生連結,營造充滿熱帶風情的氛圍。另外也常運用傳統建材,像是竹藤與柳條、木材、水泥等素材,或加入泰國工藝元素妝點室內空間,透過現在的設計手法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經典。

re_NeverEndingSummer__DSC0599

▲新派泰式餐廳「The Never Ending Summer」,位於湄公河岸旁的新興藝文區The Jam Factory,此區是由泰國著名建設公司DBALP事務所打造,結合餐廳、咖啡廳、藝廊和商店,讓舊倉庫變河畔創意區。「The Never Ending Summer」也保留舊倉庫的原始粗曠感,南洋風木質家具和植栽相互呼應,營造度假休閒感。

 

台灣未來商空設計的創新

觀察這些國外的新生代設計,大家都各自發展出自己的設計特色,以及找到創新的可能性。台灣的商空設計大多是先模仿國外的設計風格,再經過時間推移慢慢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融合各種風格或是出現台式設計風格都是一件好事,也絕對有其時代的意義與價值,但好的空間不應該只有一味地復古,設計也不只是風格或的裝飾拼貼,而是要從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經驗不斷地累績,並隨著商業經營的進化提出更多符合時代的創新設計,希望透過完整的設計與企劃,在所有接觸點傳遞品牌精神,慢慢地建立起台灣自主的設計風格。

 

 

 

 

 

延伸閱讀:創造屬於台灣自主的設計力

 

 

 

 

 

文:鄭家皓、蔡青樺

圖:直學設計、Schemata ArchitectsLABOTORY

 

設計的迷思(七):商業空間設計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實體商業空間作為傳遞品牌五感體驗的最佳場域,其設計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過去的教育體制讓多數設計師慣於用線性思考追求單一解答,而且容易持續修改過往既有的東西或是借用、拼湊別人的案例,導致許多店家

隨著科技進步,電子商務急速成長,加上近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影響,現今商業市場快速變化且競爭激烈,實體店面的經營更是面臨挑戰,然而創業者還是前仆後繼。實體商業空間作為傳遞品牌五感體驗的最佳場域,其設計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過去的教育體制讓多數設計師慣於用線性思考追求單一解答,而且容易持續修改過往既有的東西或是借用、拼湊別人的案例,導致許多店家看起來雷同。有鑒於此,我們試著重新思考商空設計師的價值以及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商業空間設計師應具備跨界能力,成為 T 型人才

多數設計師常會誤認學習某項專業設計課程就代表會做設計,例如學會繪圖軟體或考過某項證照就能成為設計師,事實上,設計是以科學的方法以及創造性的思維去解決各個時代的價值問題,尤其商業空間不只美學,更講求顧客體驗與創造價值,也因此商空設計師平時就應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從日常生活、工作場域中學習,熟捻各項生活領域的知識,才能去提出創新並協助客戶解決商業上的各項問題。

 

圖片1

▲ 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商業空間設計師需要T型發展,除了具備單一領域之專業知識,還要與其它領域專家合作的能力。

 

一、了解品牌價值與在地文化脈絡

身處設計產業,我們發現多數的商空設計師重造型和風格,關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流行、特別,無法換位思考理解業主商業上的需求,甚至忽略了「設計」最根本的價值是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商業設計最終的意義是帶給我們體驗、文化等不可碰觸的價值。設計師在協助品牌客戶打造實體空間時,應該要檢視其品牌核心、商業模式及營運規劃等,並尊重其品牌以及地域文化,創造與在地的人文連結。

ivette-7

▲ 「ivette café」店主過去在澳洲生活多年,回台創業開了咖啡廳「ivette café」傳達澳式生活美學,在設計上呼應澳洲餐飲的特色,將環保、有機與誠實飲食的概念融入用餐環境,進而讓顧客認同其品牌並持續光顧。

 

二、關注市場趨勢,提升商業敏銳度

網路資訊的發達帶給現代人許多便利與突破,同時也為商業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尤其新冠疫情影響之下,加速了數位化應用的腳步,也影響了實體空間的經營策略,例如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訂位與外送系統就大大改變了許多店家的經營型態。另一方面,顧客也開始追求更豐富的消費體驗,也會傾向光顧有良好服務體驗與永續經營概念的店家,而不只是追求一時打卡或是炫耀的時尚網紅店。商業設計師現今更需關注世界的脈動,加強自己的商業知識,根據社會現狀去調整與創新,在業主和顧客之間做出理性的價值判斷,替業主把關,協助其品牌長久經營。

w.y.s photography空間攝影

▲ 「BESV LIFESTYLE生活風格館」的空間設計由裡到外則是秉持著「簡約、科技、生活感」,大量以黑、灰、白色及金屬質感,低調襯托BESV產品的獨特性。

 

 

三、專業系統整合與溝通能力

設計師的工作繁雜包含提案、設計、監工等,商業空間相較於住宅空間類型多元且擁有較複雜的空間機能,除了理解商業模式及營運面向之外,還需要扮演團隊的領導者或推動者協助整合各種設備廠商,並管理工期、預算等實際問題,絕對不是先設計造型,再交由協力廠商解決工法、構造的問題。尤其新設備以及技術也不段的推陳出新,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作品是絕對無法與真實商業社會接軌,舉例來說,餐飲空間設計就需要了解廚具設備、POS系統、廚房動線等專業知識,透過大量的與協力廠商溝通討論,培養好的合作默契讓工程順利進行。

 

 

設計師的角色回歸到解決問題與推動社會進步

在競爭激烈以及迅速變化的商業環境裡,商空設計師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培養對市場的敏銳度與洞察力,並透過不同專長的交流體會跨域合作的重要性,讓設計師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生產設計,帶領創新,更應展現對社會關懷、落實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設計的迷思(四):設計專業與設計教育的問題

延伸閱讀:設計的迷思(六):為何企業需要理解「設計思考」?

 

 

設計的迷思(六):為何企業需要理解「設計思考」?

近幾年遇到許多企業型的客戶正面臨轉型的挑戰,想藉由設計或打造品牌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但在合作過程中我發現大多企業不了解「設計」是什麼,更缺乏「設計思考」,導致客戶用採購的方式把「設計」當作是包裝

近幾年遇到許多企業型的客戶正面臨轉型的挑戰,想藉由設計或打造品牌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但在合作過程中發現大多企業不了解「設計」是什麼,更缺乏「設計思考」,導致客戶用採購的方式把「設計」當作是包裝與行銷的工具,並無法真正理解設計的價值。有鑑於此,以下我們所要講述的是何謂「設計思考」?而企業為何需要「設計思考」?希望透過本文能協助企業運用其思考找到創新的解方,進而創造價值。

 

為什麼企業需要理解「設計思考」? 又能帶來什麼好處?

我們觀察到許多國外的新創公司不再只是徵招設計師來做視覺或包裝的修正,而是透過「設計」來領導企業,並運用「設計思考」來解決各種問題,包含企業的組織、討論或開發產品上,都能快速地看清問題的核心,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走出差異化。

 

→ → 延伸閱讀:設計師的迷思(二):什麼是「設計思考」?

 

 

一、以人為本更能找到核心問題

全球化競爭下,企業不斷地在科技上與時俱進追求創新,但假使忽略人的感受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效益,而「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來解決問題,如果能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使用者的需求,就能協助企業找到最關鍵問題。日本著名的「蔦屋書店」不用過去傳統書店的營運邏輯,不只是販售書籍,還關注顧客的體驗,從顧客的角度提出更有效的企劃方案,並提供美好的生活想像,成為蔦屋書店的獨特賣點,也正是它的成功之道。

 

二、提升解決問題及創意思考的能力

「設計思考」結合了同理心、快速試做原型以及勇於嘗試的精神,一邊測試獲取有效的回饋、另一邊不斷地修正調整內容,在這過程中不僅能提升企業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激發更多的創造力。以創新思維和優質產品聞名的品牌-「Apple」,從商業模式、產品的原料、製造方法到行銷都是經過精密的設計,並重視小細節的處理,包含產品的包裝及連接元件的電線等,持續地進行開發與修正,同時督促團隊成員用創意去實現設計方案,開啟團隊的創造力進而創造出許多經典的產品。

 

三、促進跨領域的合作

當企業理解設計並擁有「設計思考」後,更重視團隊的組織與合作,集結不同類型的人才組成團隊,並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而企業也更願意尋求與外部專業團隊合作,透過有效的外部溝通,解決更為複雜的問題並創造更多可能性,促進跨領域的團隊的組成。

 

 

「設計思考」將成為未來企業的動力

「蔦屋書店」的創辦人增田宗昭先生曾在"知的資本論"書中表示,未來的組織都是由設計師所構成,這句話也揭示了設計創新將是未來品牌的核心,用設計來領導 (Design -Led) 品牌,甚至具有破壞性及創新的使命。全球化競爭下,我們相信未來的社會將是以「設計」為核心的政府以及公司所主導,尤其在這個時代強調永續設計(環保)、自動化、AI 以及互聯網,擁有「設計思考」將能協助我們適應未來各種數位化的挑戰。

 

當了解更多「設計思考」的流程以及其背後的價值之後,更重要的是能確切落實、內化成為自己思考的方式才是企業成功關鍵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設計的迷思(七):商業空間設計師應該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