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燒肉的風行看個人化餐廳設計

個人燒肉與個人化餐廳風潮

近年來,個人化的餐飲風潮如火如荼地在日本和台灣掀起。在台灣最常見的就是個人化的小火鍋,再來就是過去很少見的個人燒肉。當很多日本人都在思考著,「好想有這麼一間,一個人也可以進去的燒肉店」的同時,知名的焼肉ライク(Yakiniku Like)便為了回應越來越多單身外食族的聲音,為燒肉市場開闢出了連鎖化的個人燒肉店,也在台灣漸漸地刮起一人燒肉的旋風。

Yakiniku Like Shibuya Udagawacho | Restaurants in Shibuya, Tokyo
Yakiniku Like | Shibuya, Tokyo (圖片來源: https://www.timeout.com/tokyo/restaurants/yakiniku-like-shibuya-udagawacho)

我歸納了個人燒肉的受到歡迎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 個人化與自由度:像是「個人燒肉」這樣的獨食餐廳提供了優良的空間環境,讓顧客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餐點,不受他人喜好或分食限制的影響,並按照自己的口味和喜好來搭配,嘗試不同的烹調方式和調味料組合。這種互動式的烹飪體驗使人們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餐點的製作過程,並從中獲得滿足感。此外,個人化餐飲可以更好地控制食材的新鮮度和品質。
  2. 自助式用餐:像是焼肉ライク這樣的餐廳通常採用自助式用餐的方式,顧客很可能使用餐券販賣機或是平板點餐,並且桌上的設備通常很完整。不論烤肉爐或是餐巾紙等等,顧客不會需要服務員,可以專注地在自己用餐的過程。同時像這樣的個人化餐廳,也常常會設置自助餐點或是醬料區,非常符合現代人想要好好吃一餐,又不想浪費時間的狀況。用餐方式讓顧客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喜好來享受燒肉體驗。
  3. 價格實惠:因為多數個人化餐飲都採用自助式服務,火鍋或是燒肉餐廳大多也是不需要廚師料理,儘管提供高質量的燒肉,焼肉ライク(Yakiniku Like)的價格通常相對實惠,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高性價比的美味燒肉。
  4. 輕鬆的用餐體驗:個人燒肉提供了一種只需要「輕度社交」的舒適用餐空間,可以一人在友好的環境中用餐,也可讓兩三個好友聚在一起放鬆享受美食。
  5. 高體驗性的用餐環境:焼肉ライク(Yakiniku Like)的店鋪通常設有舒適的用餐環境,提供寬敞的座位和私密的用餐區域。這讓顧客無論是和自己或是和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們,都可以在輕鬆、溫馨的氛圍中用餐,共度美好時光。
Yakiniku Like Shibuya Udagawacho | Restaurants in Shibuya, Tokyo
Yakiniku Like | Shibuya, Tokyo (圖片來源: https://www.timeout.com/tokyo/restaurants/yakiniku-like-shibuya-udagawacho)

探究個人化餐飲和獨食餐廳崛起的原因

因著未婚族群以及小家庭數量增加,現代人忙碌同時重視個人生活彈性的習慣,進而驅使個人化餐飲或是獨食餐廳時代的崛起,對應了社會整體結構的改變。

「個人化餐飲」經過仔細的分析後,我認為獨食餐廳的興起可以歸因於當代社會中一些潮流和趨勢的結合,包括以下幾點:

  1. 個人主義的興起: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個人的需求和追求,而獨食餐廳符合了這種價值觀。這些餐廳提供給消費者一個獨自用餐的空間,讓他們享受一個寧靜、不受打擾、不需要和他人進行互動的用餐體驗。
  2. 快節奏生活方式: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獨食餐廳提供了一個方便、迅速的用餐選擇。人們可以快速進入餐廳、點餐、享受食物,不需要等待其他人或花費太多時間。
  3. 單身人口增加與少子化影響:單身人口的增加也是個人化餐飲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單獨生活,或是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法與他人共進晚餐。此類餐廳提供了一個讓單身人士感到舒適、不尷尬的用餐場所,也符合少數人群群聚用餐的需求。
  4. 疫情的影響:同時在後疫情時代,餐飲業生意回溫,但每個人用餐的習慣也隨著疫情受到影響­—­大型群聚減少的改變,即便在疫情過去之後,個人化的餐飲或是獨食餐廳的需求的確是增加了許多。
Yakiniku Like (圖片來源: https://primer.com.ph/food/location/philippines/pasay/no-company-no-problem-enjoy-japanese-bbq-on-your-own-at-yakiniku-line/)

從個人化餐廳興起看見未來餐廳設計

另一方面經營餐廳的情況也改變了,當代餐飲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力不足,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要如何回應現代顧客的要求。像是個人火鍋或是速食餐廳,都逐漸的增加自動化設備或是讓顧客自行取用餐具等等手段,是一個很好取得平衡的方式。個人化的餐廳可以透過良好的的商業模式規劃再加上設計,達到顧客與店家的雙贏。仔細觀察個人燒肉和一般個人火鍋與一般燒肉店相比,通常會有一些特殊的設計和一般餐廳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設計:

  1. 完整的個人化設備:個人燒肉通常提供每個桌子上都有獨立的燒烤設備,如電磁爐、燒烤爐或者火炭燒烤爐。這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自主的控制設備或取用餐具,不需要服務人員的照顧。桌子很可能也會附設抽屜,配有紙巾、牙籤甚至垃圾桶,方便顧客能在自己的小區域完成所有用餐所需的動作。
  2. 電子化點餐服務系統:過去一般的燒肉店通常由服務人員負責點菜和烤肉,而個人燒肉則通常提供平板或是QR code 等等的個人點餐系統。這意味著每個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肉類和配料,並減少服務人員的配置,已經是趨勢。
  3. 空間配置和隱私性:個人化餐廳常常設計成有活動隔板的座位,提供更好的座位彈性配置。因應同時達到良好的隱私性和舒適度。這樣的配置使得用餐者能夠更放鬆地享受用餐體驗,不受其他桌客人的干擾。
  4. 自助式服務及個人調味料區域:個人燒肉通常會提供個人配料和調味料區域,讓每個用餐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調製調味料,如醬油、辣椒醬、蒜泥等。這使得每個人可以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食物的味道,增加了個人化用餐體驗的樂趣。
不用排隊!「挽肉と米」8/25 開放線上預約:預約方式、餐點價位、台灣店限定亮點一次看|ShoppingDesign
日本「挽肉と米」完美的呈現了個人燒肉所強調的「個人化」與「高體驗性」的用餐空間。 (圖片來源: @hikiniku.to.come)

蓬勃發展的個人餐飲商業模式

總之,獨食餐廳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它具「高自由度」與「個人化」兩大亮點,並同時兼顧「簡單的社交互動」與「良好的用餐體驗」。而對於剛從疫情中復甦的餐飲行業, 大部分的業者也不急於開設大型店鋪、大舉開發或展店。小型或中型的個人化餐廳能夠減少營運上的壓力。舉一個最近的例子來說,知名的日本品牌「挽肉と米」也在台灣開設了新的店鋪,我認為其商業模式正符合本文所述的個人化與現代化餐飲,不但保留了日式職人專精於某單一品項的料理精神,並且以更接近現代消費者對於「效率」與「性價比」高度化需求的角度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其在設計上也做出了相對應的規劃,像是「體驗性極佳」的環形開放式料理廚房與吧檯規劃,細節上輔以精心設計的「個人化的座位配置」與眾多特色點的處理。雖然我不確定台灣人對於日式漢堡排的接受度,不過「挽肉と米」在許多商業模式與設計的規劃上確實有其成功之處。在可見的未來,我相信像這樣的餐廳也會越來越多。

文:鄭家皓

編輯 : 王莉雅

 

【改變世界的餐飲設計】

前言—為何要寫這系列的專欄?

作為熱愛餐飲文化的設計師,過去兩週我們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帶領大家了解許多國內外餐飲設計的經典案例。從品牌文化、商業模式到空間設計等面向,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希望能協助設計師或餐飲經營者理解「設計的價值」,並非盲目追求或獨樹一格就會成功,試圖導正現今餐飲業商業模式設定及美學設計的亂象,並描繪未來的發展,邁向品牌能夠永續經營的餐飲設計。

「心潮飯店」台式餐酒館(取自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inchaoriceshoppe/)

台灣的飲食文化

隨著歷史的變遷,台灣飲食文化吸收來自外來的菜系,包含外省菜、日式料理及西式料理等,透過不斷地吸收、融合、演變,形成台灣現今的飲食文化,加上連鎖餐飲與  異國料理的快速成長,也讓台灣餐飲界更豐富多元,成為世界料理的共和國。

近幾年,政府也積極推崇在地價值。台南、高雄與嘉義等地的觀光景點與特色美食跟著「地方創生」的推動而蓬勃發展,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更多在地餐廳、咖啡廳成為遊客必拍照打卡的景點。

台灣餐飲市場型態的改變

國內餐飲市場近年來競爭加劇,所有的店家爭奇鬥艷,將壓箱寶都搬上了檯面,無非是為了成功吸引消費者的光顧。然而,多數經營團隊因不理解餐飲業態的服務與文化價值,並將「設計」當作包裝與行銷的工具,導致餐飲業進入一種「文化速食化」的狀態,世界流行什麼,我就做什麼,使設計過程不斷地拼湊、抄襲國外流行的餐飲風格。業者只求外觀夠酷炫、吸睛,但事實是,在風潮過後來客數瞬間下降,變調成為短命網美店。這樣寧願跟隨、抄襲潮流,也不願面對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創新,已經造成台灣餐飲文化與設計的混亂及衰落。

設計與文化的重要連結

餐飲創業最初都是從一家店,到一個品牌,看似簡單卻極其難做到,其成功有可能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然而,能夠繼續發展並永續經營的店家,絕對不是將它的商業模式建立在新奇有趣的花招之上。今日的餐飲設計已經跟文化及美學息息相關,不論是何種設計風格,餐廳的設計也應該要回歸到本身的「文化底蘊」。品牌最終的經營之道是建立「牢不可破的核心文化」—透過設計反映品牌的核心價值,並且不忘價值與文化的連結,持續地提供客戶們絕佳的體驗,進而邁向具影響力且能感動人心的品牌。

「山海樓」手工台菜餐廳 (取自網址:https://www.mountain-n-seahouse.com/zh-hant/)

總結

經過深入探討台灣餐飲設計的現狀與相關議題,我們了解到台灣餐飲行業正處於激烈競爭的時代。在這樣的挑戰下,本文章不斷強調的「核心價值」就更顯得重要,間接影響到品牌的未來。

我們希望透過由品牌發覺自己的價值開始改變及精進,有機會讓台灣餐飲業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其獨特的多元飲食文化,以創新和獨特性來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同時傳承並發揚台灣豐富的飲食文化,為餐飲設計帶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或許在未來,能讓台灣成為全球餐飲設計的重要參與者,真正影響世界。

文:鄭家皓、高寧妤

【從現代精品咖啡品牌的成功了解現代餐飲空間設計的新標準】

前言

咖啡產業經歷了第一波—咖啡普及化的時期(透過超市、連鎖店販售的即溶咖啡或調味咖啡)。第二波—風味開始受到重視的時期,咖啡由專業的咖啡師製作,並提供兼具快速與品質的商業化咖啡。第三波—在咖啡潮流的帶動之下則具體的發揚,在強調精緻的咖啡品質和風味價值之下,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從現代精品咖啡的興起與空間設計體驗策略的角度去第三波咖啡品牌品牌「 #%Arabica Kyoto 」,「#Starbucks Reverse Roastery」及「#Blue Bottle」~

#直學設計 #直學院 #料理台灣

#餐飲設計 #餐飲趨勢 #體驗設計

【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之下的第三波咖啡空間】

第三波咖啡廳的空間特色從草創期的品牌像是 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Four Barrel、Sightglass 等的工業風格就已經相當具有特色。到後來規模化、企業化發展的 Blue Bottle Coffee、% Arabica,各店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這些品牌透過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高品質的照片和內容來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咖啡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關注,進而吸引更多顧客前來品嚐咖啡。也因此,第三波咖啡潮流也帶動了城市觀光產業發展,許多知名的第三波咖啡店成為了觀光勝地,例如 % Arabica 在京都嵐山的店鋪,就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品嚐咖啡和欣賞美景。Blue Bottle Coffee、星巴克(Starbucks)等知名品牌也在不斷地擴張其店鋪,為城市觀光產業帶來更多商機。最近,來自日本的品牌 ONIBUS COFFEE 在台灣的分店開幕,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咖啡廳引起的空間設計革命

長久以來,連鎖品牌的規劃與設計,像是飲料店或是火鍋店,可能還是侷限在標準化的設計,透過SOP與大量的標準化,用單一風格去面對不同的區域和客群,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強勢的現代精品咖啡品牌,在不同的區域不只有不同的風格,還具不同空間內容設定、商品設計、甚至服務的修正, 綜合歸納這些品牌的店內設計,可以發現第三波咖啡創造了第三空間的美學革命,並且在設計上打破標準化的桎梏。

%Arabica Kyoto(取自網址:http://puddle.co.jp/arabica-kyoto-arashiyama)

在地特色的店內設計

咖啡店的風格容易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第三波咖啡也不例外。像是 Portland 的 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San Francisco 的 Four Barrel 和 Sightglass 等早期第三波咖啡品牌,都利用金屬鐵件、木材和水泥等原始材質呈現自然粗獷的工業風格。

在日本,Schemata Architects負責設計了 Blue Bottle Coffee 的獨特特色。他們的設計理念根植於現代和極簡主義美學,注重創造一個增強咖啡享受體驗的空間。使用木材和混凝土等天然材料,結合充足的自然光線,營造了一個溫馨而誘人的氛圍,與高品質的咖啡產品相得益彰。此外,空間布局經過精心考慮,以促進員工和客戶的高效移動和流動為重點。

Schemata Architects 所設計的東京 Blue Bottle Aoyama 分店 (取自網址:http://schemata.jp/blue-bottle-coffee-aoyama-cafe/)

各品牌獨有的開店空間策略

連鎖咖啡廳的展店體驗是有系統、有策略的設計典範。以 Blue Bottle Coffee 為例,他們會先在當地開設一家有烘豆場的大型店,最後再在城市的其他地方開設分店。星巴克(STARBUCKS)則會根據不同的地區與客人型態調整店面的內容規劃。例如具有烘豆廠體驗的大型景點型的 Roastery 店型,提供多種沖煮方式的R系列店型(Reserve Stores),或是一般提供義式咖啡飲品的普通店(Full size cafe)。

% Arabica 則偏好開設小型店面。在各地開設的店鋪雖然不大,但都具有獨特特色,例如在京都藤井大丸百貨內,雖是百貨櫃位,「%Arabica」依舊根據品牌調性,於館內構築出了專屬於「%Arabica」的風格特色。必備的簡約設計加上顯著的 % LOGO,拍攝打卡照的效果依舊十分強烈。

%Arabica 京都藤井大丸百貨店(取自網址:https://arabicacanada.coffee/)

在開放的製作過程中同時打造創新顧客體驗

第三波咖啡文化注重咖啡豆的品質和風味,並且追求完美的沖泡工藝。這種文化不僅僅關注咖啡的味道和質量,還通過專業的設備和科學化的技術來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咖啡體驗,創造了頂級的創新體驗。在這種文化中,咖啡愛好者可以在店內獲得更多的咖啡知識,體驗到更多的咖啡風味。舉例來說,在東京的星巴克旗艦店(Starbucks Reserve Roastery),品牌加大了對軟體和硬體的投入。你可以看到一整排的咖啡器材,如手沖咖啡台、虹吸式機器等專業設備整齊陳列在檯面上,展現了店家對咖啡的堅持和專業。旗艦店的咖啡師通常是經過專業培訓和認證的,他們對咖啡知識和製作工藝有深入的了解。顧客可以與咖啡師互動,提供更具個性化、多元且獨特的咖啡體驗(例如:提供客製化咖啡、推廣特色口味等),吸引更多人前來品嚐咖啡。第三波咖啡文化的興起,不僅是一種咖啡消費新趨勢,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體現。

東京星巴克旗艦店 TOKYO STARBUCKS RESERVE ROASTERY (取自網址:https://www.starbucksreserve.com/en-us/locations/tokyo)

展望未來第咖啡廳的空間規劃重點

在今日餐飲業大量缺乏人力的時空背景下,未來第四波咖啡潮流尚未有精確的定義。但我認為,咖啡廳勢必要加入智能化設備,例如自動點餐機或 QR Code 點餐、多媒體化的文化與產品解說等等,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同時,咖啡廳也需要專業的服務與人的溫度。我相信下一代空間體驗的標竿,很快也會在未來的咖啡廳出現。

科技技術與人文的結合

一般台灣傳統的連鎖品牌會將硬性的 SOP (標準作業流程)強加給員工,要求他們記憶,不斷重複訓練,卻失去了人的溫度以及個人化的體驗。現今咖啡產業的設備非常齊全,全自動和半自動的設備琳瑯滿目,以及各式各樣的沖煮方式和完整的服務設計。談到科技技術與人文的結合,咖啡產業已經在數位轉型方面做得很好。然而,純粹的自動化是否足夠人性化?咖啡師的專業不應被取代,而應該融合人文精神。必須有品牌文化與企業價值作為領導,打造出舒適、充滿人情味的空間,讓顧客可以輕鬆、自在地享受咖啡文化。未來,咖啡廳可以朝向更高的互動性和更完整的人性化服務設計發展。

多樣化的空間內容並支持交流功能

隨著工作的型態越來越多元,現今咖啡廳的型態也有許多改變。例如,數位遊牧族群(註一)的興起,變對咖啡廳帶來了新的需求和挑戰。很多客人仍需要長時間待在咖啡廳,對咖啡廳的咖啡品質、餐點和環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在交通樞紐或人潮聚集處,咖啡廳需要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和設備,例如日本星巴克的 Smart Lounge 就是一個轉運站型的咖啡廳,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功能,包括快速網路、插座、獨立工作區等,讓客人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工作或休息。未來的咖啡廳很可能會融合以下功能,做為咖啡廳的一部分:藝術展覽、文化活動、小型音樂會、書籍販售、工作坊等。

(註一:數位遊牧族群 Digital Nomad 是指能夠透過數位工具和網路,從事具有地理彈性的工作,並以自由職業或自主經營的方式為生的人。)

「未來的咖啡空間例證」—星巴克的Smart Lounge (取自網址:https://www.gq.com.tw/life/article/starbucks-星巴克-lounge-日本-東京-辦公室)

第三空間美學的最佳例證

第三空間(Third Space)是一個概念,指的是介於家庭和工作場所之間,旨在促進社交和社群互動的空間。在咖啡廳中,它通常是指一個可以供客人自由坐下、放鬆、與朋友聊天、工作或閱讀的區域。第三空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第三空間是一個可以讓人們脫離家庭和工作場所的壓力,享受舒適和放鬆的地方,且促進社交和社群互動的空間。現代精品咖啡的興起,帶動了空間設計的革命,打破標準化的框架,透過店內設計、商品設計、甚至是服務的修正,創造了豐富獨特的第三空間的美學。未來,咖啡廳可以朝向更高的互動性和更完整的人性化服務設計發展,多樣化的空間內容並支持交流功能,讓顧客可以輕鬆、自在地享受咖啡文化。

文:鄭家皓、高寧妤

【澳洲早午餐餐廳帶動的設計風潮】

前言

澳洲早午餐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成為全球餐飲文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融合早餐與午餐的用餐方式,早已成為大多數人週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澳洲品牌「Bills」在日本已經發展得相當成功,知名的設計餐廳「The Kettle Black」也經常出現在餐飲報導中。在台灣,像是「Ivette Cafe」、「Antipodean」、「Tamed Fox」等餐廳都相當知名。除了美味的早午餐菜色之外,這些餐廳通常在設計美學上有獨特的風格,吸引了許多顧客前往體驗,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

本文首先會介紹當前澳洲早午餐餐廳的餐點特色和咖啡文化,接著以兩家澳洲早午餐餐廳為例,深入探討它們在設計和規劃上的巧思。最後,本文將以澳洲早午餐餐廳為借鑒,強調建立一個能夠保有自身文化價值、創新且符合市場需求的餐廳是實現永續經營的重要觀念。

從澳洲早午餐文化與澳式設計風格的角度去解析澳洲早午餐品牌「 #The Kettle Black 」,「#Higher Ground」及「#Ivette cafe」~

#直學設計 #直學院 #料理台灣

#餐飲設計 #餐飲趨勢 #體驗設計

澳洲注重的咖啡文化

澳洲人以熱愛咖啡著稱,將其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每天上班前享用一杯咖啡已成為澳洲人的例行公事。從濃郁的Espresso(義大利濃縮咖啡)、濃淡適中的拿鐵咖啡、到清淡的美式咖啡都是熱門選項。而Flat White(馥列白、小白咖啡—是澳洲原創的咖啡飲品),是由Espresso 和較少的牛奶與細緻奶混合而成的,口感柔和但咖啡味道較濃,也是最受歡迎的咖啡品項之一。

此外,大部分的澳洲咖啡廳(Cafe)同時也是早午餐餐廳(Brunch),所以幾乎每一家咖啡廳都提供豐盛華麗的早餐。除了傳統的班尼迪克蛋(Classic Eggs Benedict)、經典大早餐(Big Breakfast)、酪梨吐司(Avocado Toast)和經典煎蛋三明治(Classic Fried Egg Sandwich)等選擇之外,餐廳們還注重遵循傳統的健康飲食理念,採用了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的「超級食物」和健康食材。這些食材包括了藜麥、粗糧、原發酵蛋白粉、柑橘粉,以及豐富的季節蔬果、有機蛋品、肉類和奶製品。除此之外,這些餐廳還很注重在餐點的「文化融合」和「創意方面」的表現,為顧客獻上美味又精美的佳餚。例如,有些餐廳推出了經典菜色與亞洲菜融合的創意餐點,例:墨西哥燻豬肉配上韓式泡菜或烤麵包,夾著鮮美的日式炸雞排等等。

(取自:直學設計)
澳洲經典大早餐 (水波蛋\太陽蛋\炒蛋、哈魯米起司、炒菠菜、蘆筍、烤蕃茄、蘑菇、酪梨、豬肉香腸、培根和酸麵包)

澳洲早午餐餐廳的設計特色

創意慵懶的「The Kettle Black」

「The Kettle Black」是一家位於墨爾本的澳洲早午餐餐廳,其設計以自然和綠色元素為主要特點。餐廳內部的裝潢主要使用木材和磚塊等天然材料,從牆面到地板都是以木質材料為主,讓人感到親近自然。此外,餐廳內部放置了許多植物,增加了綠色元素,讓整個空間更加充滿生氣和自然氣息。同時,餐廳的用具和裝飾品也很有特色,例如:銅質的水龍頭、精美的花瓶和時鐘等,為整個空間增添了獨特的風格和氛圍。「The Kettle Black」的設計讓人感到舒適和放鬆,讓用餐體驗更具享受和內涵。

(取自官網:http://www.studioyoume.com.au/projects/the-kettle-black/)
The Kettle Black—主要使用木材和磚塊等天然材料,白色牆面與綠色家具的搭配,讓人感到親近自然。

餐酒館風格的「Higher Ground」

「Melbourne」的「Higher Ground」是一家融合餐酒館風格的早午餐餐廳。這家餐廳位於一座經過翻新的舊建築中,該建築曾經是一座廢棄電廠改建而成的,「Higher Ground」 的特色是精緻餐飲的新型態早午餐。「Higher Ground」採用了挑高的斑駁磚牆和拱形玻璃窗的設計,營造出粗獷的工業風格和自然元素相結合的氛圍。店內配有許多綠植,美麗的視覺效果與環境融為一體。餐廳的裝飾品和餐具也非常有特色,如精美的燈飾、古董家具和大理石桌面等,為整個空間增添了獨特的風格和氣氛。總體而言,「Higher Ground」是一家非常值得一去的澳洲早午餐餐廳,它衝突又混搭的設計風格絕對會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取自官網:https://darlinggroup.com.au/venues/higherground/)
Higher Ground—高高的天花板、鐵製橫樑和大型植物構成了餐廳的主要室內裝飾,創造出獨特的氛圍。

澳洲飲食文化在台灣「Ivette cafe」

「Ivette cafe」於2016年在台中開幕,當時新穎的澳式早午餐概念相當受到注目。這家餐廳以「honest food」為理念,致力於提供美味又健康的餐點,以及優質的服務和風格選物,展現了獨特的生活美學。由於其出色的口味和服務,「Ivette cafe」在台中迅速受到關注,並在去年在台北大安區開設了第二家分店。

不同於創始店的自然風格,大安店的空間以灰白色為主調,店內空間規劃多樣,包含一般方桌區、圓桌區、多人大長桌、以及側邊靠窗處的可併桌沙發區,讓顧客能依照需求選擇適合的座位。此外,店主從澳洲進口了「REDDIE」品牌的家具,並擺放了新銳藝術家Angie Pai的作品,展現了店主獨特的美學品味。

(取自:https://shownewu.wixsite.com/wuyushiang)
Ivette cafe—圓弧型櫃台為視覺焦點,檯面上擺滿了各式烘焙甜點,大理石紋檯面和特殊立體的米色長型磁磚,搭配上方的圓形燈條,相互映襯之下更顯精緻優雅。

從澳洲早午餐廳反思當代速成網美餐廳

當代年輕人對於尋求新鮮感和刺激感有著很大的追求,透過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或Instagram,他們展現了對於「營造美好生活的熱情」。餐飲產業也因此掀起了一波獨立創業的風潮,並引起企業或個人的仿效。這些企業或個人希望透過創新的設計和創意,打造出獨特的餐廳與咖啡廳以脫離單調的上班生活,追求商業上的成功。

然而,這些行為的結果往往是一種抄襲的捷徑。許多企業或個人將義大利菜做成澳洲早午餐,或是把餐廳裝潢改成澳洲或北歐風格,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創新餐點,因而造成了在設計上漠視自身的文化價值。這些設計往往只是一種暫時性的行銷包裝手段,而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讓餐廳一時爆紅,但卻沒有為社會文化帶來真正有意義的價值。在熱潮過後,顧客可能會反應品質不佳,或者這些餐廳的設計和餐點不符合他們長期消費的利益,綜觀來看,這些行為可能會對整體的飲食文化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結語

以上提到的餐廳,著重於文化、餐點設計和室內設計,讓大眾了解餐飲「不僅是一次性的體驗價值」,這些餐廳或許不是最新最潮的流行餐飲,但它們都有相當重要的創新,代表了一種新的價值與生活方式正在成形。

透過借鑒澳洲早午餐文化中學習生活美學的價值,進而從自己的文化中建立無價的價值,並發掘更多的創意和獨特性,建立一個永續經營,對顧客和環境皆友善的高品質餐廳。

文:鄭家皓、高寧妤

【從設計角度看新式牛排店的創新】

前言

牛排館過去是商務人士交際應酬、情人約會或特別節日才會去的場所。在西式復古的空間氛圍中用餐,品嚐牛排的單純美味,並享受專業的桌邊服務,擄獲不少饕客的心。

隨著時代的改變,陸續發展出許多不同特色的牛排館,像是強調直火料理技術、重視營養價值,或發掘在地食材入菜等,加上近幾年受到精緻餐飲 (Fine dining) 的影響,更致力於提供顧客更完整的用餐體驗,並透過設計來體現核心精神、創造出差異化。

從料理的創新與空間體驗的角度去解析新式牛排店「 #BURNTENDS 」及「#COTEKoreanSteakhouse」~

#直學設計 #直學院 #料理台灣#餐飲設計 #餐飲趨勢 #體驗設計

「Le Blanc」以龍蝦、牛排為主打,其概念源自法國傳統的「Steak Frites」牛排餐廳,菜單品項單純,專注餐點本身並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打造出記憶中純粹的紐約牛排館。(取自直學設計)

 現代燒烤餐酒館「BURNT ENDS」(新加坡)

前幾年,直火料理風靡全球,透過炭火或柴燒,掌握火侯與時間用最原始的方式將新鮮食材的原始味道給逼出,相當考驗廚師的功力。來自澳洲的主廚Dave Pynt擁有著豐富的餐飲背景,曾在西班牙最著名的直火料理餐廳「 Asador Etxebarri」工作,學習到直火燒烤的精髓,而後來到了新加坡後開設「BURNT ENDS」,將直火燒烤的烹飪技術發揚光大,以熟悉的家鄉味揉合高檔料理應有的細膩度,賦予燒烤料理全新生命,在2018年獲得米其林一星,並受到世界50大餐廳等單位的好評讚賞。

—空間設計展現直火烹飪的精神

「BURNT ENDS」在2022年搬遷至Dempsey Hills地區,這裡曾是殖民時期英國軍營的所在地,歷經改造、保留強烈的殖民地色彩,一躍成為奢華餐飲、時尚、藝術的聚集地,因此作為「BURNT ENDS」的新基地再適合不過。「BURNT ENDS」的室內設計找來同樣出身澳洲墨爾本、移居新加坡的設計師Emma Maxwell操刀,將主廚對直火烹飪的精神與生活哲學融合至餐廳的每一個細節,多樣材質的運用與組合,像是燒杉、實木、金屬等豐富空間的質感與層次,再加上精緻燈具、藝術品點綴,火烤的粗曠加上現代摩登風格,傳達出品牌獨特的個性。

「BURNT ENDS」將對直火烹飪的精神融合至餐廳的每一個細節。以木頭、火焰和金屬三大元素串聯,再加上設計師獨到的藝術品味,讓空間更具魅力且充滿想像力。(取自官網)

—直火料理的用餐體驗- 開放式廚房概念

由於「BURNT ENDS」對高品質食材與直火烹飪技術的要求,開放式廚房的設計變成為空間的亮點之一。直火的困難在於廚師必須掌握火侯與烹煮的時間,多數的美食都在訂製的高架鐵烤架完成,也因此廚房設計上更重視設備整合與動線流程,讓工作及服務更流暢。開放式廚房也能讓顧客可以直接欣賞廚師創作料理的身影,現代化創新的料理加上粗獷風格的柴燒,帶給人們的精采度與震撼性。

韓式燒烤與牛排文化的融合—「COTE Korean Steakhouse」(紐約)

韓式肉類料理早期進入美國時頻頻碰壁,韓式烤肉常用薄肉片與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美式肉類料理大多強調厚切肉、分量多,可享受大口咬下的美味。

2017年,開幕於紐約的「Cote」則走出了另一條道路,由美籍韓裔Simon Kim所經營,主打乾式熟成的頂級美國牛肉,融合韓式烤肉的用餐體驗,高品質的牛肉搭配創意調酒,又能品嚐泡菜、蒸蛋等韓式特色小菜,「Cote」開業僅一年就獲得米其林一星,打造出「令韓國人驕傲,使美國人樂在其中」的韓式燒烤牛排館。

—融合韓式文化走出創新的牛排菜單設計

「Cote」將過去烤五花肉或醃漬肉等大眾化的韓式燒烤提升到另一個等級,精心挑選的肉類都在店內的乾式熟成室完成。每張餐桌都有燒肉烤架,享受服務生在桌邊為客人代烤燒肉的貼心服務,除了有熟悉的韓式燒肉生菜包肉吃法,多樣化且清爽的韓式料理與小菜,宣揚著韓式燒肉文化。另外,在疫情嚴峻時期也推出食材箱,包含牛排真空包、自製小菜、醬料罐等,在家就可以嚐到餐廳的牛排套餐。

美國第一家韓國牛排館「Cote」,將美式牛排與韓式燒烤結合,創新的菜單設計、營運模式與空間設計,帶給顧客不同的餐飲體驗。(取自官網)

—餐廳不只賣餐點, 空間與視覺形象設計一致

成就一個好的餐飲品牌,除了創新的菜單設計之外,空間與視覺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Cote」在空間設計上融合美式與韓式燒烤店的氛圍,以沉穩的深色調作為主色,深綠色牆面搭配黃銅、木材點綴,呈現簡約時尚的空間氛圍,並與燒肉的熱情活力形成對比。酒吧區也做為空間的亮點之一,醒目的霓虹Logo符號吸引目光在空間增添色彩,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氛圍。另外,「Cote」將品牌理念延伸至整體視覺規劃,包含菜單、餐具、包裝以及服務人員制服等,強化創新潮流的品牌形象也加深顧客的記憶點。

牛排館的創新之路

觀看上述兩間牛排店各自從不同面向切入,找到創新的可能,並找出相對應的空間設計特色,進而在市場上找到立足之地。餐飲設計不只是風格或裝飾拼貼,而是要從「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經驗」不斷地累績,並隨著商業模式與時代需求進化。

台灣綜合了全球各地的飲食文化,借鑒國際上的創新案例,希望我們也能夠透過完整的設計與企劃,走出自己的牛排店創新之路。

文:鄭家皓、高寧妤

【從日本新式甜點看甜點店的創新與設計】

前言

甜點一直是日本飲食文化上非常重要的技藝,早期和菓子到法式甜點衝擊後的百花齊放,種類越來越多元豐富,日本不斷精進的甜點文化同時也影響了台灣。過去,像是到日本必吃的水果千層蛋糕「HARBS」,到近幾年許多來台的人氣甜點品牌「Press Butter Sand」、「東京牛奶起司工房」等,都成為了必買的伴手禮,並深受人們的喜愛。

這些日本新一代甜點店不只在產品上持續精進,在商業模式與整體設計上的創新更是引領了甜點市場的變革。深入了解其品牌成功的關鍵,對業者與空間設計師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從甜點的創新設計與視覺空間的設計角度去解析日本甜點品牌「#BAKE INC」及「#TORAYA CAFE」~

#直學設計 #直學院 #料理台灣#餐飲設計 #餐飲趨勢 #體驗設計

日本人氣甜點品牌「BAKE INC」帶來的設計革新

隨著新世代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及「快時代餐飲」的影響,日本「BAKE INC」集團便抓住此風潮打造出一系列創意的甜點,並透過新的營運方式以及年輕化的設計抓住了消費者的心,成功反映了傳統日式甜點店不足的面向。

「BAKE INC」從簡單的甜點品項出發,堅持著一品牌一產品的原則,拓展至旗下共有八個子品牌,包含「BAKE CHEESE TART」—起司塔、「ZAKUZAKU」—奶油泡芙、「PRESS BUTTER SAND」—奶油夾心餅 等,運用科學化的製作方式,完美體現了日本職人對品質的要求。品牌產品策略定位明確,加上視覺、店面與包裝設計也獨樹一格,快速打響了市場的能見度、打造出潮流形象。

從設計角度解析「BAKE CHEESE TART」

—「工房一體型」店鋪,現點現做的新鮮感

店面常態性開在人流較多的轉運站或百貨公司,將工房與商店結合,提供單一且現場製作的產品,讓顧客在購買時可以觀看甜點製作過程,展現出專業職人感,而空間常以白、灰色調呈現,簡約的色調也恰巧襯托剛出爐的起司塔,刺激購買慾望。

—產品包裝與視覺設計說明

除去產品本身的口感,產品包裝設計也是影響顧客的消費意願的一環,好的包裝設計將品牌形象、理念明確的傳遞給客戶,甚至延伸出話題及行銷效果。

在「BAKE CHEESE TART」TOKYO Gransta Marunouchi 店,「工房一體型」的店鋪向顧客們展示蛋撻製作的過程,可以發現「BAKE CHEESE TART」以亮黃色作為品牌視覺色,具熱情、溫暖的視覺印象,同時呼應起司塔的顏色,讓人覺得更加可口。店面也擺放大量包裝盒,用以加深品牌記憶點,鮮明的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成為品牌效應以及空間設計的特色之一。

—門面大片玻璃穿透,強調商品陳列與店面設計

「BAKE CHEESE TART」的店面選用大面積的落地玻璃,向路人快速展示販售的起司塔,透過吸睛有趣的陳列手法、搭配燈光設計,突顯商品本身更展現排面氣勢。
另外「BAKE CHEESE TART」的每家店裝雖維持一貫的簡約風格,但運用不同的材料、工法或品牌特有的元素延伸至空間設計,每個店面都讓你耳目一新。

「BAKE CHEESE TART」越南店,以一道落地玻璃窗劃分販售區,將展示台固定在玻璃面上,將起司塔像藝術品般的陳列,以動線方式引導顧客欣賞並直達結帳區。

日本老字號和菓子店的轉型轉型「TORAYA CAFÉ」

許多傳統的日式甜點店受到時代的影響也不得不轉型,日本超過四百年歷史和菓子老舖TORAYA(虎屋),過去作為皇室的御用點心,為了突破傳統框架也積極拓展新型態的店鋪,除了開設了虎屋工房以及茶寮之外,於2003年再創立「TORAYA CAFÉ」,新品牌的咖啡店以年輕客群為主要目標,秉持著傳統技藝,創造出獨具風格的特色商品,在每個細節傳遞一致的視覺美感,現代簡約的設計更帶領品牌打造出嶄新的形象。

「TORAYA CAFÉ」北青山店,空間以黑白為基調並融合溫潤的木質素材,入口處牆面還有品牌代表性的老虎圖像,在外帶的手提袋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的老虎插圖。簡約、童趣的包裝設計,同時也展現了品牌的精神與態度。

從設計角度解析「TORAYA CAFÉ」北青山店

—菜單及產品設計符合年輕族群需求

有別於「TORAYA(虎屋)」以販賣羊羹著名,而「TORAYA CAFÉ AN STAND」鎖定年輕客群,用年輕化的策略創造出老品牌其他的可能性,也顛覆了一般人對和菓子的既定印象。以虎屋著名的「紅豆餡」為主要食材,重新做出創意的點心和飲料,並用紅豆餡製成麵包抹醬,也會隨著季節推出限定餐點及伴手禮。

「TORAYA CAFÉ」的餐點融合了日式和西式風格,以老店經典的紅豆餡製作出創新的甜點與飲品,並開發抹醬、常溫點心等伴手禮,受到年輕人喜愛。

空間及視覺設計年輕化

「TORAYA CAFÉ AN STAND」北青山店隱身在小巷弄内,兩層樓的店舖簡約素雅又帶有日本的禪意。以外帶、販售商品為主,一樓主要為櫃檯及販售商品的空間,二樓為座位區,整體空間以黑白色為基底並融合溫潤的木頭素材,店家注重採光,所以透過大面落地窗讓室内更顯明亮寬敞,也營造舒適放鬆的空間氛圍,跳脫傳統的和菓子店「TORAYA(虎屋)」給人高級並有距離的形象。

結論

日本企業用心鑽研與製作甜點的形象,加人對於設計美學的重視,結合技藝、創作理念和設計力,建立了強大的品牌形象,不僅成功吸引新世代消費者,也獲得商業市場上的成功。未來,無論是新品牌或是傳統品牌的轉型,除了產品本身好吃之外,在產品開發或商業模式上都必須因應新時代的需求及趨勢去精進,在每個細節上追求更完美的消費體驗。

文:鄭家皓、高寧妤
圖:TORAYA AN 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