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看咖啡廳- 第三波革命後,經典咖啡廳的設計風格

咖啡在近兩百年來有了大幅度成長,從第一波咖啡浪潮一直到現在的第三波精品咖啡革命,咖啡不僅具有深度更是普及到一般大眾的生活之中,而咖啡廳的經營者更重視咖啡文化及空間美學,吸引了許多擁有生活品味的咖啡愛好者。

咖啡在近兩百年來有了大幅度成長,從第一波咖啡浪潮一直到現在的第三波精品咖啡革命,咖啡不僅具有深度更是普及到一般大眾的生活之中,而咖啡廳的經營者更重視咖啡文化及空間美學,吸引了許多擁有生活品味的咖啡愛好者。

 

持續進化的第三空間 – 咖啡廳

所謂的的「第三空間」就是除了家與工作場所之外最常待的地方,例如咖啡廳、餐廳、百貨公司…等,「第三空間」強調場所的社交功能,各行各業的人皆可以使用。而咖啡廳作為第三空間的最主要場所,具備了可長時間逗留並提供飲品、食物與洗手間,它的功能絕對不止於咖啡本身,而是大眾利用第三空間達到人與人交流的目的。咖啡作為一種兼具功能與文化性的飲品,在這幾年來的進步也相當快速,而咖啡廳也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開始有更多元化的咖啡館設計風格。

▲「Café Central」是維也納歷史悠久的咖啡館之一,曾是知名作家和音樂家的聚會地點。

 

第三波咖啡的核心精神

近代的咖啡文化其實變化得相當快速,第一波咖啡浪潮出現於20世紀初,即溶咖啡的發明將咖啡作為消費品推向了大眾市場。二次大戰以後,在義大利,蒸氣加壓萃取濃縮咖啡的方法開始被人們熟悉和接受,以濃縮為基礎的花式咖啡漸漸地流行,隨後星巴克(Starbucks)等連鎖咖啡店出現並風靡全球,所帶起的義式重烘焙潮流,成為第二波咖啡浪潮的代表。而第三波咖啡浪潮在美國崛起,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 Coffee)、樹墩城(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和藍瓶咖啡(Blue Bottle)…等第三波名店,為了區別咖啡界的第一大龍頭星巴克,降低烘焙度倡導淺中焙美學,強調柔和明亮的酸甜水果韻,迥異於無酸、濃厚、甘醇、酒氣與悶香巧克力韻的第二波重焙時尚。

▲「Intelligentsia Coffee」與多家咖啡莊園進行生豆直接貿易,致力於維持高品質的生豆產出。
上圖為加州洛杉磯威尼斯分店,中島型咖啡吧檯位於空間正中央,擁有多款專業沖煮配備強調咖啡師的專業。

第三波咖啡革命不同於以往把咖啡當成工業化生產的大宗原物料,人們試圖瞭解更多咖啡製作的起源,喝咖啡成為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一款商品,咖啡豆的種植、採摘、處理、保存、運送、烘焙和製作方式每一個環節都是重要的工序,開始追溯源頭並講究咖啡的品種、產地的風土、產製的手法、烘焙的程度…等,並建立了一套品評標準讓咖啡的世界充滿了魔力,而這樣的文化核心是技藝高超的咖啡師回到職人的熱情與技藝,他們熟練的運用工具和設備,製作出最高品質的咖啡。第三波的咖啡店通常有自己烘焙的咖啡豆,用的是和各地咖啡農合作,出處來源相當清楚的產地直銷及友善環境咖啡豆,主打專業小量新鮮的烘焙,使用單一莊園咖啡豆淺焙方式找出豆品優點,透過咖啡師一系列專業咖啡泡製過程讓消費者感動,從中深入瞭解咖啡豆風格與品嘗咖啡的美味。

▲ 第三波咖啡經典品牌「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位於
美國波特蘭的工業區,空間風格偏向倉庫工業風,顧客可清楚地看見烘豆過程。
  

咖啡廳風格受地區文化影響

咖啡店的風格容易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並擷取其特色,像是工業風隨著精品咖啡的風潮席捲美國,例如波特蘭的樹墩城(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舊金山的 Four Barrel 與 Sightglass 等,皆利用金屬鐵件、木材及水泥等原始材質呈現自然粗獷的工業風格。此外,像是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 Coffee)及藍瓶咖啡(Blue Bottle)則是對於咖啡設備與流程的講究也反映在店面設計與機能上,可以看到一整排的咖啡器材像是手沖咖啡台、虹吸式機器…等專業設備整齊陳列在檯面上,展現他們對咖啡的堅持及專業。星巴克(Starbucks)過去是第二波咖啡的龍頭,隨著第三波咖啡革命不斷的轉型,更講究從咖啡豆到一杯咖啡的過程,並以其資金和技術的優勢不斷的發展自動化系統,創造了一系列甄選咖啡系列,到現在星巴克仍站在第三波的浪潮上。

▲「Blue Bottle」號稱咖啡界的 Apple,是第三波咖啡革命最成功的資本化品牌,
最早搭著新型態工作生活者的樣貌逐漸地拓展了版圖,「Blue Bottle」也是最能做到東西文化方融合的咖啡店。


台灣咖啡廳的新風格

台灣的咖啡文化非常蓬勃,咖啡廳的設計也接受了世界各地的資訊,但受限於先天的市場環境,很難有台灣自己的大規模品牌店,大多數的台灣咖啡店都屬於個性小店,尤其以自家烘焙店最流行。台灣的咖啡店文化受日本當代職人文化影響很大,因此產生很多日系風格的小店,而近幾年來,隨著懷舊潮流的盛行,出現了許多帶著復古風味,有設計感的小店,例如台南或是台北大稻埕許多老屋新設計的咖啡小店,也有許多大品牌積極開店,開展更具專業形象的專門店,例如Starbucks典藏系列店,或是最新開幕的 UCC Coffee Lover’s Planet,慢慢的也有很多北歐風格小店,未來應該可以看到更多風格不同的咖啡店。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bubu-jpadventureintelligentsiacoffeebigseventravelarchdaily


旅遊新趨勢 – 輕旅,台灣旅館業的下一步?

所謂的輕旅,最早是以極少的花費及輕便的行李當作出發點,來一場輕鬆無負擔的旅遊,也因此在住宿上的選擇通常會以花費較為平價的商務旅館或是頗具文藝氣息的青年旅館作為主要考量。近年來企業及公司開始重視員工的休假,除了體恤員工的辛勞之外,還有助於提高員工的生產力,這也加速輕旅遊及Bleisure (註1)的盛行。另一方面,商務旅館的本質也悄悄的發生變化,例如加入了在地化的特色或提供免費的下午茶及宵夜,讓房客有更多不同的住宿體驗。

所謂的輕旅,最早是以極少的花費及輕便的行李當作出發點,來一場輕鬆無負擔的旅遊,也因此在住宿的選擇上通常會以花費較為平價的商務旅館或是頗具文藝氣息的青年旅館作為主要考量。近年來企業及公司開始重視員工的休假,除了體恤員工的辛勞之外,還有助於提高員工的生產力,這也加速輕旅及 Bleisure ¹ 的盛行。另一方面,商務旅館的本質也悄悄的發生變化,例如加入了在地化的特色或提供免費的下午茶及宵夜,讓房客有更多的住宿體驗。

 

註1:Bleisure 是由 Business 和 Leisure 兩個字的合併,簡單來說,Bleisure 就是利用出差公務之餘,在出差地多停留一到兩天,甚至把家人一併帶進來,進行一趟短程旅遊。最早的歷史可以回推到 Accor 旗下的商務客品牌 Pullman,針對會展客人在工作後,跨週末延長住宿的折扣優惠與行程規劃。

 

旅遊規劃的型態改變

隨著手機導航與各種旅遊軟體的推陳出新,旅遊規劃或是搜尋特色景點、餐廳變得相當便利。然而在如此競爭的商業世代裡,長時間旅遊變得滯礙難行,但拜科技所賜,兩天一夜的輕旅不再遙不可及,行程規劃、景點安排或參與藝文活動…等都變得相對輕鬆。人們透過旅遊來療癒的需求增加,這也使得一泊二食2 蔚為風潮,短時間及多次數的旅遊模式,也預告了下一波輕旅的來到!

 

註2 :源自日本,通常為飯店業推出的套裝行程,住一晚的旅店並由旅店提供兩頓飯,包含當天的晚餐以及第二天的早餐。

 

輕旅行的種類

一、多元化的商務旅遊

過去商務旅遊的出發點通常都是因為工作需求,在出差的公務之餘多停留幾天,甚至加購當地旅遊行程。而現今許多的公司行號其實有更多不同的需求,例如移地研習 (Team Building) 或遠地會議 (Convention)等活動,皆促使輕旅行的產生。

 

二、特色活動吸引的短期旅行

隨著文創活動、市集或運動比賽的風潮,也增加許多出遊的機會,週末到不同的城市度過兩天一夜,體驗更多當地風情。

 

三、高頻率短天數旅行

通常都是為了工作後紓壓,例如臨時提議的小旅遊,不論是開車或是搭高鐵都非常方便,而這樣完全臨時規劃,就需要更好的旅遊建議與軟硬體配合。

 

輕旅行的旅館的要件

輕旅行帶來的潮流,使得相對應的旅館產業也必須做出改變,以下分成幾類來討論:

一、花費不高

應該要讓顧客在沒有費用及時間的顧慮下體驗到旅館所提供的服務,無法在短時間內享受到的服務基本上可以省去,例如游泳池和健身房。旅館不需過度的設計包裝,也不用特別強調極致的服務,但要有一定水準的品質。

 

二、住宿及服務好(標準)

舒適的房間是基本要件,例如隔音好、床墊與枕頭要舒適…等,不用過度強調花招或造型,應該要有貼心的軟硬體設施帶給房客更多療癒感受的設計,良好的飯店房間設計應該是良好的住家設計的範本。

▲ Ace Hotel 推新品牌 Sister City,為那些隨時隨地都背著電腦的旅行者們提供簡單、周到的設計。

三、飲食差異化(特色)

有了舒適的房間後,相對應的還要有特色的社交區域,而餐飲也可以透過設計帶來更多不同體驗。舉例來說,精釀啤酒的風行,餐廳不妨建置一個小酒吧都是另外一種可能性,又或者旅館本身可以提供一些社交活動,偶而辦一些藝文活動或快閃餐飲,都是可以吸引顧客前來的額外動機。

 

四、小旅行建議 (以旅館的角度選點、選物)

旅館可以從輕旅行者的角度,建議當地的私房景點或周邊的好吃小店,甚至可針對不同客群提供不同配套服務,如提供接駁或套裝行程…等。

▲ 星野集團酒店旗下親民品牌OMO,不僅是提供住宿,
還將都市觀光帶進酒店內,更設有「OMO團隊」提供的東京嚮導服務。

 

輕旅行的世界脈動

觀看一些國際上正在流行的小型飯店與旅館趨勢,例如日本生活品牌 MUJI 就運用強大的創新與企劃力,整合了 MUJI  Café、MUJI  Diner 與 MUJI  Book …等,相繼在深圳、北京及東京開設了新型態的 MUJI HOTEL;以設計與特色旅館聞名的 Ace Hotel 集團則一反常態的創立了新的品牌 Sister City,皆反映出這個時代- 悠閒商務 (Casual Business) 與悠閒旅遊 (Casual Traveling) 的普及,而旅館如何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務甚至與在地連結,將變成旅館業的另一項挑戰與可能性。

▲ Cafe & Meal MUJI,用盡可能簡單的烹飪方法,激發出食材本身的味道,
勾勒出自然的美味。還準備了新鮮的果蔬汁和各式各樣的副食,並可外帶。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jetluxhotelsOsvdbSisterCityOMOmuji

 

保養品牌 Aesop 的成功之道- 從品牌到空間設計

美的空間塑造絕不僅是設計師對於美的實踐,每樣設計的背後都有其邏輯存在,並從品牌理念衍生出來。本篇我們介紹一個來自澳洲的保養品牌Aesop,低調的品牌形象卻受到設計師及設計愛好者的關注,究竟Aesop有何魅力之處就讓我們一窺究竟!

美的空間塑造絕不僅是設計師對於美的實踐,每樣設計的背後都有其邏輯存在,並從品牌理念衍生出來。本篇我們介紹一個來自澳洲的保養品牌Aesop,低調的品牌形象卻受到設計師及設計愛好者的關注,究竟 Aesop 有何魅力就讓我們一窺究竟﹗

 

來自澳洲的保養品牌 Aesop,1987年由美髮師  Dennis Paphitis 所創立,名字起源自伊索寓言,而  Aesop 常將哲學或文學名句印在宣傳品上,傳達品牌理念。Aesop 創辦至今已有 31 年歷史,強調產品本身並以簡約、環保及天然為訴求,吸引著追求健康、自然及生活品質的族群。不同於一般保養品牌有著華麗的形象,Aesop 維持著一貫簡約低調的品牌形象,卻能風靡世界各地﹗

▲ Aesop 經典的棕色玻璃瓶身,能夠降低紫外線
對產品成分的傷害,簡約低調的包裝設計符合品牌的形象。

 

展店行銷策略

Aesop 一直以來不找代言人做廣告,而是專注於產品、服務和實體空間上,也因為如此,需要採用與一般品牌不同的行銷方式。 Aesop 以店面行銷作為主要的廣告宣傳,獨特的空間設計總是引起全球的關注和話題! Aesop 在每個城市的空間設計都大不相同,透過全球的展店計畫,營造存在感強烈且專屬於該品牌的獨特氛圍,他們的展店策略可以說是店面行銷的最佳典範﹗

▲ Aesop 台灣忠孝概念店以灰白色調為主,深色磨石子基底將空間水平分割開來,
上淺下深及帶有紋理的牆面設計,讓空間更具僻靜感,與落地窗外的熱鬧巷弄形成強烈對比。

 

空間設計哲學

Aesop 對於產品與研發一絲不苟的精神也延續到空間設計上,秉持著 Aesop 一貫的美學,強調品牌與城市文化的連結,使得 Aesop 的每間店鋪都是獨一無二的。來到 Aesop 的店裡,空間機能其實很簡單,包含商品陳列架、水槽、龍頭以及營造空間氛圍的造型燈具,針對地域的不同,考量當地的歷史背景及週邊的社區環境,使用當地的特色材料及工法,並將地方特色融入於空間設計,進而引起當地消費者的話題與共鳴,也帶給人放鬆療癒的氣氛。

▲ 水槽及龍頭也是 Aesop 不可或缺的設計重點,反映著該地區特有的材料,並連結當地生活文化。

 

在世界各地已擁有多間實體店如今都能在 Aesop 的網站 Taxonomy of Design 看到,收集世界各地 Aesop 的空間設計過程,包含所使用的材料、物件等,同時也是與 Aesop 合作的設計師和建築師致敬。一般的國際品牌或許會將之視為機密,然而 Aesop 卻主動分享,將世界各地分店的設計細節攤開在你眼前。

Taxonomy of Design 匯集世界各地 Aesop 空間的設計過程、材料、物件和設計師介紹。

 

忠於品牌的核心理念並與在地文化連結的空間設計,讓 Aesop 成為旅行者認識城市的媒介,每到一個城市會造訪它的店鋪,感受 Aesop 所傳遞的生活美學,在了解當地文化的同時 Aesop 的品牌形象也就這樣深印在消費者的心中﹗

 

 

 

 

文: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CJ STUDIOEVERYDAY OBJECTAe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