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生活,商空設計的新挑戰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提供消費者更快速、便利的線上消費方式,加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改變民眾生活習慣,人們減少外出購物,消費轉至虛擬通路,這不但促使電商、串流平台等宅經濟需求量增加,卻也連帶衝擊實體店面的營運,縱然許多業者不敵疫情倒閉或虧損,然而還是有不少創業開店的人加入戰場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提供消費者更快速、便利的線上消費方式,加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改變民眾生活習慣,人們減少外出購物,消費轉至虛擬通路,這不但促使電商、串流平台等宅經濟需求量增加,卻也連帶衝擊實體店面的營運,縱然許多業者不敵疫情倒閉或虧損,然而還是有不少創業開店的人加入戰場……究竟商業空間面臨什麼樣的困難?又該如何突破重圍,吸引顧客回流?本文提出以下幾個觀點供參考:

 

商業空間面臨內憂外患

一、人口結構改變,大缺工潮來襲

新冠疫情讓生產停滯、萎縮,供應鏈遭受嚴重破壞,導致原物料價格、工資或運輸等各方面成本支出提高,迫使業者不得不提高售價導致物價上漲。另一方面,台灣人口結構改變,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也將造成嚴重的人力短缺問題,尤其餐飲業與服務業普遍找不到人才且管理相當困難。

 

二、電商平台發達,實體店遭受衝擊

線上購物的便利性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許多民眾減少到實體空間而轉往線上消費,同時疫情因素也加速產業變化,並帶動電商發展,導致現今實體店淪為庫存商店且生存不易,面對疫情的壓力與數位轉型的夾擊,商業空間面對極大的挑戰。

w.y.s photography空間攝影

「BESV」為達方旗下智慧動能自行車品牌,打造全新的「BESV生活風格館」,除了作為BESV的品牌旗艦店之外,在1樓還推出餐飲品牌「A2H複合式咖啡店」,讓BESV不僅是智慧動能自行車的領導品牌,也將持續朝向全方位生活風格品牌邁進,創造更完整的體驗與服務。

 

當代商業空間必經的整合之路

一、數位科技的浪潮,線上商店與線下實體店的整合

消費者已習慣遊走網路與實體店之間,因網路比價的便利及商品的多樣性,讓消費者更願意在線上消費,這也促使業者推動數位轉型。實體商業空間位在「線下體驗」的重要位置,能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企業或品牌可藉由網路取得顧客使用行為等大數據,透過數位科技深度串接線上及線下通路,將能夠滿足顧客更多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服務。甚至利用網路科技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也可進一步提升企業內部的營運及管理能力。

 

二、實體通路創造體驗,並扮演提升品牌形象的功能

台灣正處於產業轉型期,多數的台灣產業正在面臨老顧客消失、產品定位模糊或是環境老舊等問題。另一方面,台灣的品牌意識提升,一般大眾漸漸能理解設計的核心,並接觸到品牌、體驗等不可碰觸的價值,因此各企業也不斷地追求創新、提出新的策略,在實體店的經營策略也隨著顧客的消費習性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過去零售業是以販售產品為導向,透過大量實體店進行交易的形式已經不符合未來顧客的消費方式,因此多數品牌會選擇重新裝修舊店型,甚至將實體店轉型成概念店或體驗店,藉此來傳遞品牌精神、創造獨特的體驗。

 

w.y.s photography空間攝影

1F 的「A2H複合式咖啡店」提供咖啡、飲品及輕食等餐點,讓顧客到BESV購買商品時,也能享受到如同在汽車展示中心的服務品質。此場域無形中也變成單車族的交流空間,讓顧客能在這享受運動後的質感生活,進一步提昇BESV的品牌形象。

 

因此,商空設計師也絕非只是做出一個好看、有設計感的場景而已,而是要以顧客的角度出發,確保每個接觸點都能傳播著品牌訊息,打造出更完整的顧客體驗。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餐飲新趨勢- 小而精緻的店型崛起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WYS PHOTOGRAPHY

後疫情時代,未來辦公室的設計趨勢 (辦公室)

疫情嚴峻期間,辦公室變成高危險傳播場所,多數企業採居家辦公或是分批上班來降低感染的風險。隨著國內疫情逐漸趨於緩和,通勤上班的人潮開始湧現,企業陸續回歸正常上班,但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因素,企業不得不超前部署,思考如何創造友善安全的工作環境?

疫情嚴峻期間,辦公室變成高危險傳播場所,多數企業採居家辦公或是分批上班來降低感染的風險。隨著國內疫情逐漸趨於緩和,通勤上班的人潮開始湧現,企業陸續回歸正常上班,但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因素,企業不得不超前部署,思考如何創造友善安全的工作環境?本文我們整理出幾項未來辦公空間的設計要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疫情下「遠距辦公」型態

過去遠距辦公不等於在家工作,你可以選擇在咖啡廳、圖書館或任何地方遠端工作,但疫情期間,在家是最安全的選擇,多數上班族也開始在家工作,形成住宅與工作空間混合的情況,大家正面臨生活及工作形態的轉變。

類型一:work from home 疫情下暫時性的居家辦公

因應國內疫情警戒不少企業啟動分流上班或居家工作的機制,多數人在家中的書房、餐廳或房間打造臨時的辦公區域,但居家辦公容易被干擾、誘惑,可試著去改善工作環境及辦公設備,像是將工作桌面整理乾淨並挑選明亮的檯燈,都能讓居家工作變得更舒適且有效率。

類型二:家庭辦公室 ▸ 長期居家工作,如SOHO族

相較於疫情下暫時性的居家辦公,家庭辦公室是針對長期在家的工作者,因此更需要規劃適合自己的辦公空間,像是可升降的辦公桌、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椅、足夠的儲藏收納空間以及具備完善的工作相關設備如印表機等。另外辦公區的照明也是重要的一環,除了保護眼睛之外,好的照明氛圍能夠讓人擁有良好的工作心情。


▲ 挑選合適的人體工學椅,讓居家辦公也可也能坐得舒適!

未來辦公室設計思考

疫情除了改變我們的工作型態之外,對企業的營運也產生重大變革,紛紛藉此機會審視既有的空間規劃,儘管疫情使人擔憂,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一個讓企業快速調整軟硬體設備的時機,當疫情過後,確保員工重回辦公室能有一個安全、友善且智能的工作環境。

一、首要考量職場的安全及環境衛生

過去人人稱羨的辦公環境像是google或facebook擁有遊戲間、健身房及員工餐廳等設施,但疫情影響之下,企業及員工都更注重工作環境的衛生安全,因此這些公共空間就不再是辦公室的核心區域,而「開放式辦公室」也不再流行。企業應先快速擬定對策來改善辦公環境的衛生,除了要定期清潔消毒之外,並加強配置消毒用品,辦公桌加裝易清潔且抗菌的隔板或設置移動式屏風來保持社交距離,而室內的空氣品質也相當重要,可使用空氣清淨設備來保持通風換氣。另外洗手間的衛生更值得注意,像是無接觸的感應式龍頭、自動沖水的智能馬桶等電子設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

 

二、高彈性辦公的概念- 模組化設計

受到疫情影響,辦公空間會更注重靈活彈性以分散風險,辦公區的規劃依照員工的需求進行模組化設計,例如辦公桌可快速組裝並方便移動調整、選擇能隨意組合的活動家具,都能保持空間的高彈性。有餘裕的大型企業可思考將員工分散、轉移到不同辦公空間上班,例如共享辦公室或工作站,不但可降低建置辦公室的成本,還能讓員工有更安靜且適合工作的空間;另外部分企業還是會延續遠距工作的模式或採分流上班,可試著減少辦公室的座位及數量,讓辦公空間更符合員工彈性及遠距工作的模式。

Think Labx星巴克 「Starbucks Coffee CIRCLES 銀座店」
專為自由工作者(SOHO族)所打造的咖啡工作空間。

 

三、導入數位科技,推動智能辦公室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數位轉型已是企業的必經之路,這波疫情也加速企業推動自動化系統以及數位科技的應用,包含資訊安全、雲端系統及文件管理等,進而在新型態辦公模式中仍能有效的溝通及運作。另一方面,重新思考未來辦公室裡的軟硬體設備,像是將所有裝置以互聯網連結,整合室內的溫度、燈光及保全系統等,透過科技把所有辦公室常用裝置連結,藉此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並朝向科技化的智能辦公室發展。

Studio O+A幫微軟設計了一個“六邊形”的會議區,專為線上視訊會議而開發,能更有效的執行遠端會議。

 

四、室內空間與戶外有更多連接

疫情衝擊之下,民眾被迫長時間待在家裡,對於能接觸戶外及自然環境更覺得珍惜,所以室內的採光、通風或與戶外的連結等都成空間規劃上越受重視的環節。辦公空間可透過開窗引進光線及戶外的景色,同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選擇合適的綠色植栽,不僅能淨化空氣,綠意圍繞也有助於紓解工作壓力讓工作的心情愉快。另外,有陽台或屋頂平台的辦公空間也是未來企業挑選商辦的趨勢。

 

 

因應商業環境的快速變化,未來企業在規畫辦公空間時除了要有更彈性靈活的思維之外,還要考量自身的企業文化、業務內容及工作流程後,才能規劃出適合自己的辦公環境,保有彈性創新的工作空間及型態將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必要思維。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kinzoHerman Millermustsharenewsarchdaily
參考來源:officesnapshotssmithgroup

【餐飲觀察】後疫情時代,餐飲空間的設計要點

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中央宣布7月27日起降為二級警戒,雖然雙北餐飲仍禁內用,但多數縣市政府配合中央指引,發佈有條件的開放餐飲內用。當餐飲空間重新啟動,如何提供舒適且安全的用餐環境,已是餐飲業者面臨的另一項挑戰之一

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中央宣布7月27日起降為二級警戒,雖然雙北餐飲仍禁內用,但多數縣市政府配合中央指引,已發佈有條件的開放餐飲內用。當餐飲內用重新啟動,如何提供舒適且安全的用餐環境,已是餐飲業者面臨的挑戰之一。以下列出幾項餐飲空間的設計要點,希望能協助餐飲業者快速檢視自身場域,順利重回市場迎接解封。

 

一、入口區

■ 篩檢站:提升入口處安全衛生形象,將體溫測量器、消毒用品、實聯制公告 (QR Code)與帶位台整合。

■ 半戶外區:如空間允許可設置「半戶外區座位」,強化室內與戶外的連結增來加通風效率,並擺放盆栽營造舒適的用餐氛圍。

■ 外送、外帶區域:考量更多外帶及外送的需求,例如等候空間的大小、動線以及外帶窗口的設置。

■ 零售區:許多餐廳疫情之下開始了多元的商品,入口區可設置小型零售區來展售販賣,除了能快速吸引顧客、方便選購之外,也可藉此強調品牌的實力與產品多元性。

 

 

二、座位區

■ 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可設置全熱交換機抽風機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另外,戶外用餐區與窗邊的位子是最好的選擇。

■ 有效的分隔座位,採梅花座並加裝活動隔板,確保防疫距離。

■ 選擇可移動式的家具提升空間的彈性來因應疫情的變化,如空間允許盡可能將用餐區延伸至戶外。

 

 

三、廚房區域

■ 更重視食品安全與衛生環境的管理,包含送貨員工動線的安排,設置員工的篩檢站更換衣物的空間。

■ 重新思考開放式廚房的防疫措施,例如加裝玻璃加強排風

 

 

四、洗手間

■ 規劃獨立的洗手區域,可考慮在公共區域設置洗手檯,鼓勵餐前洗手的習慣。

■ 使用無接觸衛浴設備,例如感應式龍頭自動烘手機或設備等。

 

 

五、空間有效整合數位服務

點餐及送餐流程檢討,導入電子化點餐系統,並透過設計引導顧客線上點餐及支付,減少服務生與顧客的肢體接觸。

■ 外帶型餐飲可透過數位電子看板強化外帶的特點及品牌形象,像是有大面的電子菜單,讓顧客可自行線上點餐並支付

■ 空間整合各種電子系統及設備,保持顧客及服務人員動線及作業上的順暢,同時兼顧美觀與機能性。

 

 

 

 

 

 

 

文: 鄭家皓、蔡青樺
圖: Buckskin Yakiniku / Yakitori Bar 柏克金燒肉 / 串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