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餐飲設計】專欄序章

作為熱愛餐飲文化的設計師,我們將發表系列文章帶領大家了解更多經典案例,從品牌文化、商業模式到空間設計等面向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協助設計師或餐飲經營者理解設計的價值,並試圖導正現今餐飲美學的亂象並描繪未來的發展,邁向品牌永續經營的餐飲設計。

隨著歷史的變遷,台灣飲食吸收來自外來的菜系,包含外省菜、日式料理及西式料理等,透過不斷地吸收、融合演變而成台灣的飲食文化,加上連鎖餐飲與異國料理的快速成長,也讓台灣餐飲界更豐富多元,成為世界料理的共和國。近幾年,政府也積極地推崇在地價值,台南、高雄與嘉義等地觀光景點與特色美食跟著「地方創生」的推動蓬勃發展,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更多在地餐廳、咖啡廳成為遊客必拍照打卡的景點。

 

國內餐飲市場競爭加劇,所有的店家爭奇鬥艷,無非是為了成功地吸引消費者光顧,然而多數經營團隊不理解餐飲本體的服務與文化價值,並將「設計」當作是包裝與行銷的工具,導致餐飲業進入一種文化速食化,世界流行什麼我就做什麼,設計不斷地拼湊、抄襲國外的流行的餐飲風格,業者只求外觀夠酷炫、吸睛,卻在風潮過後來客數瞬間下降,變成短命網美店,這樣寧願跟隨、抄襲潮流也不願面對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創新,已經造成台灣餐飲文化與設計的混亂。

 

餐飲創業最初都是從一家店,到一個品牌,看似簡單卻極其難做到,其成功有可能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然而能夠繼續發展永續經營的店家,絕對不是建立在新奇有趣的花招之上,今日的餐飲已經跟文化及美學息息相關,不論是何種設計風格,餐廳的設計也應該要回歸到本身的文化底蘊,品牌最終的經營之道是建立牢不可破的核心文化,透過設計反映品牌的核心價值,並且持續地提供客戶們絕佳的體驗

 

作為熱愛餐飲文化的設計師,我們將發表系列文章帶領大家了解更多經典案例,從品牌文化、商業模式到空間設計等面向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協助設計師或餐飲經營者理解設計的價值,並試圖導正現今餐飲美學的亂象並描繪未來的發展,邁向品牌永續經營的餐飲設計

 

極簡生活價值與現代室內設計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於生活有著不同的認知與期望,人們不再汲汲營營的追求物質慾望,逐漸遠離資本主義社會下過度消費的行為,反而開始嚮往「極簡」的人生哲學,生活型態回歸簡單舒適,並注重精神及體驗的富足。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於生活有著不同的認知與期望,人們不再汲汲營營的追求物質慾望,逐漸遠離資本主義社會下過度消費的行為,反而開始嚮往「極簡」的人生哲學,生活型態回歸簡單舒適,並注重精神及體驗的富足。本文強調的不是設計風格,而是如何將「極簡」的價值延展到室內空間,型塑簡約居家概念。

 

設計上的極簡主義設計

「極簡主義」(Minim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當時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導致自然環境破壞以及大量能源消耗的危機,人們對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產生反思,開始反對奢華、精緻並強調裝飾性的藝術風潮,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排除個人情感,去除不必要的元素,呈現真實且單純的樣貌。「極簡主義」也影響到建築設計的發展,德國現代主義大師 Mies van der Rohe 就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設計哲學,不再以華而不實的裝飾為設計重點,認為建築物應依循它的機能以及建築材料自然呈現其樣貌,奠定未來極簡設計風格的基礎。

▲ 德國現代主義大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在芝加哥近郊打造的私人住宅-Farnsworth house,極簡建築的線條,透過玻璃牆面引入光線帶入風景。

 

世界各地的極簡生活運動(Minimalist  Lifestyle )

近幾年來科技的進步加上消費主義盛行,世界各國開始出現反對物質、崇尚簡約的生活型態,其中有許多概念與設計上所提到的「極簡主義」不謀而合。像是來自丹麥的「Hygge」,「Hygge」源自挪威語,原意為幸福、溫暖、舒適,將丹麥式的生活象徵,如燭光、咖啡、紅酒以及羊毛毯等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入在生活裡,實踐簡單又美好的生活哲學;美國著名的極簡主義者 Joshua Fields Millburn & Ryan Nicodemus 則透過紀錄片《極簡主義》宣揚極簡生活的理念,督促我們聚焦在生命中重要的事物上,並對「真正需要的事物」提出質疑,同時對美國過度消費行為反思。反觀亞洲,日本將去繁為簡的新生活運動稱之為「斷捨離」,對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的生活加分,主張只使用最少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而近來中國也出現網路用語「躺平」或「躺平主義」,意指現代年輕人對現實環境的態度- 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強調低慾望、低成本為自己而活,並崇尚極簡的生活態度,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生活運動,也讓我們看見人們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回歸簡單的生活成為未來的趨勢。

 

極簡生活背後的當代價值

國外眾多的網紅與 Youtuber 也相繼帶起 Minimalist Lifestyle 的風潮,然而他們提唱的極簡生活並不是一味地省錢,而是反思自己的需求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物上,在有限元素中創造和諧且充滿細節的巧思,也讓當代許多年輕族群開始嚮往極簡的生活模式,反映了時下年輕人追求美感的生活氛圍。因此,在空間設計上,超越了純粹美學及造型,以人的需求出發,保有更彈性多元的設計思考,並重視永續環保的概念,讓人回歸到簡約且舒適的生活。以下幾點是我認為極簡生活的幾項重要價值:

▲《極簡主義》續集-《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除了講解「極簡主義」如何改變生活模式,也讓觀眾重新審視自身最真切的需求。

簡約卻人性化的生活美學

在設計之前先思考生活的本質,移除無功能的裝飾性元素,並將材料、顏色及線條簡化,讓空間回歸最純粹的樣貌,主打簡約生活風格的無印良品,在深圳開設了全球第一家飯店「MUJI HOTEL」,延續品牌理念並以「反奢華、反簡陋」為核心,提出一個生活方案滿足住客最基本需求,「MUJI HOTEL」主張以合適的價格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在空間設計上也大量選用天然建材,展現一貫的樸實作風,沒有多餘的裝飾,卻營造出細膩的住宿體驗。

▲「MUJI HOTEL」客房內的家具、設備用品都出自於自家品牌,讓顧客享受完整的 MUJI 生活氛圍。

 

彈性且多元的思維- 以租代買的概念

現今拜資訊科技和網路社群發展所賜,以分享、交換、租用有效率地運用地球有限的資源,也顛覆了許多既有的商業模式,像是 Uber、Airbnb 等共享經濟模式,都創造了更多新的商機。同樣的概念延伸到居家生活,人們不再擁有過多東西,以租用代替購買,留給空間更彈性運用的潛力。日本的無印良品因而推出「家具租賃」服務,以自家品牌的家具為主,讓民眾能更靈活的改造居家風格,也滿足租屋族的需求。另外合約到期後,可以選擇退貨、延長租約或直接購買,讓家具可以循環再利用,達到使用的最大效益。

▲ 無印良品在日本限定店鋪推出「家具組合租賃計畫」,滿足喜歡改造居家環境或租屋族的需求。

 

 永續設計的概念

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要想到材料之後的問題,而設計通常決定了產品的壽命,是否可以長效使用且容易再回收。因此從最根本的材料來看,選用純粹、無毒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之特性,並針對每個構建去重新設計思考,使得資源有效地被利用,然而不是所有的建材都可以全然的被回收利用,較難回收的建材可透過設計達到循環的概念,舉例來說,木作一般而言相當難回收使用,所以在設計木作的櫃體或家具時,藉由材料本身的特性去思考,模組化設計可拆解、好搬移的家具,另外也可思考與其他建材互相搭配,例如:塑料、鐵件、不鏽鋼等進而達到更多變化,不僅可延長使用壽命,還能讓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創造生活的無限可能。

▲ 選材上使用經過FSC認證(永續林)的樺木F1低甲醛板材,此夾板不須再貼木皮即可當作完成面,因此有降低汙染、不須再兩道工法的特性。

 

未來住宅空間趨勢- 邁向簡約科技的人性生活

台灣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待在家裡時間更長,開始審視自己的居家環境,並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形態,渴望回歸健康的生活。而台灣近年也吹起一陣極簡主義的潮流,近來眾多提倡極簡主義的 YouTuber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極簡生活,並透過整理收納或自己動手改造居家環境,即使預算有限還是能打造舒適且有設計感的家。另外,隨著網路及科技的發展,空間設計結合數位科技儼然是一種趨勢,透過更智慧且人性化的系統,將智能開關、智慧門鎖、情境照明控制等整合,並透過面板或行動裝置連接控制,打造物聯網的居家空間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像是 Apple 在 2014 年就推出 HomeKit,並因應時代需求不斷的推陳出新,現在可在 iPhone、iPad 或 Mac 上的 Home App 操作,透過語音來控制所有 HomeKit兼容的產品,並可串連指令同時控制多個設備。未來在規劃住宅空間時,設計師必需更了解社會,並關注人的生活及五感體驗,透過設計將美感與機能整合,打造出簡約、科技的住宅空間。

 

 

 

文: 鄭家皓、蔡青樺
圖:MUJIppaperdjielife直學設計

 

後疫情時代‧商空價值的重建

今年初的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首當其衝的五大產業為製造業、批發貿易、零售、金融與服務業,許多不敵疫情而倒閉或虧損者,在在顯示肺炎帶來嚴重的商業衝擊。而台灣疫情逐漸解封,當我們進入後疫情時代,商空價值該如何重建,業者又該如何調整自身的方向策略

今年初的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首當其衝的五大產業為製造業、批發貿易、零售、金融與服務業,許多業者不敵疫情而倒閉或虧損,在在顯示肺炎帶來嚴重的商業衝擊。而台灣疫情逐漸解封,當我們進入後疫情時代,商空價值該如何重建,業者又該如何調整自身的方向策略,本文將從商空設計師的角度切入,來談談實體商業空間的未來趨勢。

 

第三空間(實體空間) 面臨生存問題

以往民眾除了家與工作場所之外最常待的地方稱之為「第三空間」,像是咖啡廳、餐廳或百貨公司等,每個人皆可以到這些實體空間來社交。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政府也宣導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社交距離,使得民眾到「第三空間」的社交行為受到影響,直接的衝擊實體空間的生意。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使得消費行為產生變化,新零售、訂閱經濟等皆改變既往商業模式,電商崛起、餐飲業加入外送…皆是不可逆的新興趨勢。

 

實體店存在的價值- 消費者親自體驗並認同品牌

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到實體空間的機會,但社交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尤其現代人喜歡到餐廳品嚐美食,實體店仍然扮演社群聚會的重要場所。另一方面,幾年前電商大爆發,實體商店將式微甚至消失的言論時有所聞,不過才沒幾年,電商龍頭反而紛紛舉辦實體活動、成立快閃店甚至開設大型體驗店,讓人趨之若鶩,沒到現場拍照、上傳社群媒體仿彿就落伍了。

人活在真實世界之中,數位科技帶來的便利並無法取代五感體驗與真實交流,但需要「親臨現場」的商業空間,肯定要讓造訪者驚豔、留下記憶、願意在自己的社群中推薦,絕非只是做出一個好看、有設計感的場景供打卡而已。實體空間作為消費者五感體驗的場域,體驗設計將成為重要核心,將品牌價值延伸到品牌定位、營運模式及產品,每個環節都須注入並思考打造顧客完整體驗。

 

▲ 在所有接觸點傳遞品牌核心價值,以打造完整的顧客體驗為目標(以餐飲品牌為例)。

 

我認為未來的餐飲趨勢會傾向高體驗快速體驗兩大類型,以咖啡市場來說,各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加入咖啡戰場,這也導致現代購買咖啡的消費場所已經偏向兩極化:一種是極致的第三空間,例如品牌旗艦店或大型體驗店,兼具傳遞品牌形象的功能;另一種則是即飲或外帶的方式,例如超商、外帶咖啡店提供快速、高品質的咖啡,而無論是哪一種商業模式,都是更貼近顧客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服務。

 

▲ 未來咖啡廳的零售方式

 

 

未來實體品牌的關鍵 

因實體店的不可取代性,再加上疫情讓商業市場急遽變化,實體品牌自然而然也需要跟著應變,重新檢視自己並思考轉型升級的機會。業者可運用企畫力提升消費者在實體空間的體驗,透過實體店來增加與顧客的交流互動,整合線上線下系統或導入科技來提升服務品質,使顧客有更好的體驗,並認同其品牌價值﹗

 

企劃力 – 提升顧客實體空間體驗

提到書店,大家一定會想到日本著名的蔦屋書店,蔦屋書店不只是販售書籍,而是以顧客為中心並關注讀者的體驗,運用企劃及策展力,提供美好的生活想像,這是蔦屋書店的獨特賣點,也正是它的成功之道。回頭看台灣的百貨業,過去的商場只達到房東的功能,提供櫃位讓品牌進駐,各品牌間彼此競爭激烈,而獲利也不敵電商市場。我認為未來商場的規劃應該要從顧客的角度出發,透過完整的企畫來提升顧客體驗,例如創造多層次空間、流暢動線或是多樣化的產業整合,提供消費者更全方位的需求,也讓商場有其獨特的核心價值且擴大消費客群。

 

 

▲ 無印良品德福廣場以「食」為主題 貼合日常生活所需,分享無印良品的「良感生活」理念,配置最完整的商品組合。

 

 ■ 線上與實體店的同步經營 虛實整合

過去零售業是以販售產品為導向,透過大量實體店進行交易;新零售則以顧客為核心,企業或品牌藉由網路取得顧客使用行為等大數據,運用人工智慧等科技,深度串接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及現代物流,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簡單來說,新零售是以大數據驅動,透過新科技應用與用戶體驗的升級,改變零售業的形態。商空設計位在新零售「線下體驗」的重要位置上,因此理解商業營運而介入的體驗設計,是這個時代設計商業空間時必定要思考的關鍵。

 

 

 

 ■ 人性化服務 – 數位轉型 、顧客關係管理

疫情加速了產業的變化,企業需要不斷地求新求變才免於被市場淘汰,而科技的進步促使業者推動數位化轉型,以餐飲業也來說,線上訂位、點餐或行動支付等數位服務持續成長,而加入外送平台也漸漸變成趨勢,改變了餐廳原有的商業模式。不同規模及類型的店家需要進行策略分析後,再挑選合適的科技應用來增加競爭力,未來,透過數位科技除了能滿足顧客更多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之外,進一步提升企業內部的營運及管理能力。

 

進入後疫情時代,民眾的消費行為已經改變,不管是線上或線下的實體空間都需要回歸到品牌的核心價值,並透過設計與企劃力呈現完整的品牌概念與意象,讓顧客產生品牌的認同及忠誠度,進而使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延伸閱讀:疫情下,餐飲產業的數位轉型與體驗升級之路 (進階篇)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楊宜倩
圖:fashion-pressmuji

 

 

 

從空間設計看新零售

分享、交換、租用等消費型態有別於過去「擁有」的概念,新零售、訂閱經濟等改變既往商業模式,實體空間作為消費者五感體驗的場域,體驗設計成為商品或服務的重要核心,從營運模式開始、乃至顧客旅程的每個環節都須注入並思考。

分享、交換、租用等消費型態有別於過去「擁有」的概念,新零售、訂閱經濟等改變既往商業模式,實體空間作為消費者五感體驗的場域,體驗設計成為商品或服務的重要核心,從營運模式開始、乃至顧客旅程的每個環節都須注入並思考。

 

Q1 新零售出現,對商業空間設計有何影響?

這個問題要先回到「新零售」的概念,相對於過去零售是生產產品為導向,透過大量實體店進行交易;新零售則以顧客為核心,企業或品牌藉由網路取得顧客使用行為等大數據,運用人工智慧等科技,深度串接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及現代物流,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簡單來說,新零售是以大數據驅動,透過新科技應用與用戶體驗的升級,改變零售業的形態。商空設計位在新零售「線下體驗」的重要位置上,因此理解商業營運而介入的體驗設計,是這個時代設計商業空間時必定要思考的關鍵。

幾年前電商大爆發,實體商店將式微甚至消失的言論時有所聞,不過才沒幾年,電商龍頭反而紛紛舉辦實體活動、成立快閃店甚至是開設大型體驗店,讓人趨之若鶩,沒到現場拍照上傳社群媒體仿彿就落伍了。人活在真實世界之中,數位科技帶來的便利並無法取代五感體驗與真實交流,但需要「親臨現場」的商業空間,肯定要讓造訪者驚豔、留下記憶、願意在自己的虛實社群中推薦,絕非只是做出一個好看、有設計感的場景供打卡而已。

▲中目黑「星巴克臻選®東京烘焙工坊」在店內空間創造完整的咖啡旅程體驗, 
讓顧客在每個精心設計的接觸點得到驚喜體驗,形成記憶點進而成為品牌的推廣者。

這幾年在從事餐飲旅宿品牌的設計及轉型改造案時,深刻感受到台灣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從過去重視商品本身的價值、過分在意性價比(price-performance ratio),到逐漸開始重視品牌的誠信及價值,關心使用體驗。這與現今普世價值的轉變有關,在工業革命後興起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文化之下,地球資源日漸匱乏,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開始影響世界的各個面向,對於好生活的定義,漸從奢侈消費偏移至永續循環,工藝、長效、環保、健康受到重視,重質不重量,傾向體驗而非擁有。以上所提及的,都需回歸品牌或企業的核心價值,透過設計整合傳遞給消費者,並普及至大眾生活中,所有的設計產出,都是另一個流程的輸入,才能讓商業活動及顧客消費行為成為正向迴圈的循環。

 

Q2 餐飲旅宿設計,如何串接線上服務與線下的體驗?

體驗感受的一致性,是現在消費者對品牌最關注的重點,以旅館為例,在順暢的訂房、付款流程後,到了現場才發現,明明是青旅卻沒考慮到背包旅客的需求,公共空間不足,沒有適當的儲物空間,可以預期最後會在網站上會得到幾顆星及何種評價。

在現今消息傳遍全球不用24 小時的情況下,品牌的一舉一動都能被快速傳播,正面的會帶來瞬間爆量、爆紅,負面的則具有長期毀滅性,即使過了3 年還是有人能肉搜出來。餐飲體驗的核心雖然是料理,但因同時有聚會、情感交流的特性,因此空間仍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旅宿體驗更是與空間息息相關,如何設計人與人相處的空間或機會,不同類型的旅宿,如訴求隱私性的溫泉會館與針對商務差旅的商務飯店,需要不同的體驗設計。

▲『TRUNK HOTEL』將自己定位成 social hotel ,融合商店、酒吧、
餐館與大型活動空間,大家來這裡不只是休憩,更能拓展認識朋友與洽談商務的機會。

借用電影理論,來說明顧客旅程的設計,如何將實體與數位體驗串接起來。想像一下餐廳或旅館就是一個表演場所,如同電影理論裡常見的劇情分析圖(Plot diagram),將故事劇情分為角色說明(Exposition)、劇情鋪陳(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故事收尾(Falling action)與結局(Resolution)5 個階段,與中文作文起、承、轉、合的敘述技巧類似,從線上訂位訂房、網站設計開始,到整體視覺形象乃至空間、氛圍、服務等,最後(結局)希望引導消費者做出什麼推薦或分享行為,餐飲旅宿等商業空間也能參考這樣的邏輯進行設計。

▲ 從電影理論理解顧客體驗流程

 

Q3 實體店的設計,未來可能的發展?

電子商務、行動支付、即時物流持續進化發展,買東西不一定要到店裡挑選,店的形式也會打破既往固定於一處的想像,可能是遊牧的、快閃的、期間限定的,或是以市集、活動方式呈現,一切端看品牌企業或提供設計服務者的「企劃力」,從營運設計開始,實體店擁有無限可能,空間的運用也將更加彈性自由,以往一個空間針對一項需求設計,現在的 co-working space 可能是辦公室、會議中心、咖啡館、活動場地,洗衣服也可以來杯咖啡認識新朋友,以往商業空間單一功能被新形態共享空間重新定義。非固定式、巡迴的快閃店,設計必然朝向模組、易移動、快速組裝、減少耗能的循環設計;零售店也從以往多開分店,轉變為超大體驗店和超小外帶店搭配線上購物、服務;從數據回饋到體驗設計的持續進化,是新零售浪潮下設計實體店的重要關鍵。

▲『WeWork』不僅僅是創建漂亮的共享辦公空間,大量的交流空間形成強大的社群力量。
上圖為WeWork上海旗艦店,原有的老舊大樓現在已成為新穎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受訪者:鄭家皓
採訪:楊宜倩
編輯:蔡青樺
圖:bubu-jp、timeout 、wework

社群媒體行銷之下,餐廳設計不可錯過的關鍵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讓餐飲文化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例如Facebook、Instagram、部落格…等,讓我們知道更多好吃以及更多熱門的餐廳。打開網紅頁面,現在不只是食物入鏡,餐廳的小角落或任何細節都可以變成拍照的元素,這些內容對於店家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廣告,如何讓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媒體或顧客在餐廳裡留下最好的回憶,餐廳的設計變得相當重要﹗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讓餐飲文化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例如Facebook、Instagram、部落格…等,讓我們知道更多好吃以及更多熱門的餐廳。打開網紅頁面,現在不只是食物入鏡,餐廳的小角落或任何細節都可以變成拍照的元素,這些內容對於店家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廣告,如何讓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媒體或顧客在餐廳裡留下最好的回憶,餐廳的設計變得相當重要﹗以下是我歸納出網路時代餐廳設計更需要考慮的幾個面向:

 

一、多層次的體驗      

設計餐廳時不應該只有考慮到廚房與座位區,例如高級西餐廳的開放式廚房及牛排店的熟成冰箱…等,都能讓顧客感染更多餐廳的文化,以及更多層次的餐飲體驗。近幾年來出現的複合店型或旗艦店型,除了提供餐飲之外還延伸發展其它相關事業,例如加入小型的販賣區或選物區,不僅塑造出與其他店家的差異化,也提供顧客更完整的體驗及服務。

▲ 圖中店家為「a Pomelo's Hot Pot柚一鍋」,顧客除了
來餐廳享用各式鍋物料理外,還提供柚子相關食品讓消費者選購。

 

二、接觸性的亮點

用餐前先拍照再傳到Facebook、Instagram是多數現代人吃飯前必備的工作,不只是食物,連餐廳本身的裝潢都會被拍進去,因此不管是色彩繽紛的地磚、霓虹燈飾,或是店主的收藏品都可作為拍照的元素,所以設計師在打造整體餐飲體驗時,可以考慮增加一些與餐飲本身相關以及具特色的亮點,例如入口處可以營造顧客的拍照區,或是在餐廳內設計一些有趣小角落,讓顧客在用餐時還可以到處逛逛。

▲ 圖中店家為「a Pomelo's Hot Pot柚一鍋」,入口處柚子造型的LOGO成為視覺端景,
利用木紋材質圍塑出溫樸的質感,再搭配金屬質感的造型燈具及家具,無形中成了熱門拍照打卡點。

 

三、自然採光與植物的重要性  

流行的咖啡廳、早午餐店是許多女性或男女約會的好處去,所以在空間設計上要盡量滿足女性客群喜歡拍照的需求。時下流行的平面拍照法(Flat Lay),以白色或是乾淨素雅的平面作為背景,例如白色或大理石的桌面,再依照自己的喜好擺放物品,最後從俯視的角度進行拍攝,雖然看似簡單,但掌握採光卻是關鍵的要領之一。

而優良的採光再加上綠色植栽妝點空間,絕對是不敗的空間搭配,同時餐廳伴隨著產地到餐桌的風潮不斷延燒,越來越多餐廳在店內種植可食植物,植物就像解毒劑一樣,不僅讓空間更美,也讓人神清氣爽。

「ivette café」嚴格落實綠色採購原則,所以在空間上規畫了
一區花草溫室,餐點中使用的食用花、薄荷等皆在自己店內種植。

 

打造完整體驗,成為顧客心中經典的餐廳

隨著餐飲業競爭愈加激烈,行銷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現在的顧客容易因為餐廳的設計新奇有趣而來,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顧客下次不會再次光顧,因此有它的隱憂存在。一家新開的餐廳應該是要靠本身的實力去吸引顧客,讓消費者在第一次體驗之後,喜歡上店家的餐點、空間氛圍甚至是服務,所以餐廳應該避免變成一次性的打卡店,而是要變成顧客長久的打卡點以及會想經常光顧的店家,到最終成為一個台灣經典的餐廳﹗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studybreaks 、直學設計ivette cafe

 

保養品牌 Aesop 的成功之道- 從品牌到空間設計

美的空間塑造絕不僅是設計師對於美的實踐,每樣設計的背後都有其邏輯存在,並從品牌理念衍生出來。本篇我們介紹一個來自澳洲的保養品牌Aesop,低調的品牌形象卻受到設計師及設計愛好者的關注,究竟Aesop有何魅力之處就讓我們一窺究竟!

美的空間塑造絕不僅是設計師對於美的實踐,每樣設計的背後都有其邏輯存在,並從品牌理念衍生出來。本篇我們介紹一個來自澳洲的保養品牌Aesop,低調的品牌形象卻受到設計師及設計愛好者的關注,究竟 Aesop 有何魅力就讓我們一窺究竟﹗

 

來自澳洲的保養品牌 Aesop,1987年由美髮師  Dennis Paphitis 所創立,名字起源自伊索寓言,而  Aesop 常將哲學或文學名句印在宣傳品上,傳達品牌理念。Aesop 創辦至今已有 31 年歷史,強調產品本身並以簡約、環保及天然為訴求,吸引著追求健康、自然及生活品質的族群。不同於一般保養品牌有著華麗的形象,Aesop 維持著一貫簡約低調的品牌形象,卻能風靡世界各地﹗

▲ Aesop 經典的棕色玻璃瓶身,能夠降低紫外線
對產品成分的傷害,簡約低調的包裝設計符合品牌的形象。

 

展店行銷策略

Aesop 一直以來不找代言人做廣告,而是專注於產品、服務和實體空間上,也因為如此,需要採用與一般品牌不同的行銷方式。 Aesop 以店面行銷作為主要的廣告宣傳,獨特的空間設計總是引起全球的關注和話題! Aesop 在每個城市的空間設計都大不相同,透過全球的展店計畫,營造存在感強烈且專屬於該品牌的獨特氛圍,他們的展店策略可以說是店面行銷的最佳典範﹗

▲ Aesop 台灣忠孝概念店以灰白色調為主,深色磨石子基底將空間水平分割開來,
上淺下深及帶有紋理的牆面設計,讓空間更具僻靜感,與落地窗外的熱鬧巷弄形成強烈對比。

 

空間設計哲學

Aesop 對於產品與研發一絲不苟的精神也延續到空間設計上,秉持著 Aesop 一貫的美學,強調品牌與城市文化的連結,使得 Aesop 的每間店鋪都是獨一無二的。來到 Aesop 的店裡,空間機能其實很簡單,包含商品陳列架、水槽、龍頭以及營造空間氛圍的造型燈具,針對地域的不同,考量當地的歷史背景及週邊的社區環境,使用當地的特色材料及工法,並將地方特色融入於空間設計,進而引起當地消費者的話題與共鳴,也帶給人放鬆療癒的氣氛。

▲ 水槽及龍頭也是 Aesop 不可或缺的設計重點,反映著該地區特有的材料,並連結當地生活文化。

 

在世界各地已擁有多間實體店如今都能在 Aesop 的網站 Taxonomy of Design 看到,收集世界各地 Aesop 的空間設計過程,包含所使用的材料、物件等,同時也是與 Aesop 合作的設計師和建築師致敬。一般的國際品牌或許會將之視為機密,然而 Aesop 卻主動分享,將世界各地分店的設計細節攤開在你眼前。

Taxonomy of Design 匯集世界各地 Aesop 空間的設計過程、材料、物件和設計師介紹。

 

忠於品牌的核心理念並與在地文化連結的空間設計,讓 Aesop 成為旅行者認識城市的媒介,每到一個城市會造訪它的店鋪,感受 Aesop 所傳遞的生活美學,在了解當地文化的同時 Aesop 的品牌形象也就這樣深印在消費者的心中﹗

 

 

 

 

文: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CJ STUDIOEVERYDAY OBJECTAesop

 

 

循環經濟與設計產業的關係

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缺乏,環保及綠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循環經濟」一詞近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不僅在國家政策上或民間企業的未來方向,都將開始投入更多心力去落實循環及資源再利用。而身處在設計產業的我們,如何在設計規劃上,將循環經濟的概念融入到設計裡,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設計迴圈。

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缺乏,環保及綠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而「循環經濟」一詞近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不僅在國家政策上或民間企業的未來方向,都將開始投入更多心力去落實循環及資源再利用。而身處在設計產業的我們,如何在設計規劃上,將循環經濟的概念融入到設計裡,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設計迴圈,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循環而平衡的農業社會

早期農業社會特色之一為所有資源都是循環的,取之於天,用之於地,動植物死亡後都會回歸塵土變成養分,永續利用環境資源。在工業革命之前, 製造業與服務業皆為農業的支持性產業,然而工業革命之後,資源利用從循環改為線性模式,這些工業活動不斷的消耗有限資源,造成地球環境惡化變遷,大量廢棄物等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大自然的循環

 

為何要轉型循環經濟

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過度消耗資源,產生大量廢棄物,資源需求與消耗越來越多,但我們能使用的資源卻越來越少,食品、衣服、建築物、家電、通訊業、交通運輸…等食衣住行產品,將出現沒有製造原料與能源可用的危機。資源消耗過多、地緣政治衝突和極端氣候導致全球原物料價格與供給越來越不穩定,將成為企業經營的最大風險之一。

 

 

 ▲線性經濟

 

傳統回收無法解決問題

現代過度包裝的消費模式造成資源浪費與垃圾增量的問題,而資源回收,一直是我們試圖解決資源用盡及環境污染的方法之一。回收後的再利用,是傳統回收的主要目的,然而在臺灣缺乏整合及系統化的情況下,除了回收率不高之外,回收後的物品,可能需消耗更多的能源才得以再造,甚至商品在設計生產之初,並未考慮後續回收的問題,導致複雜混亂的轉換過程,造成品質的降級、價值的損失,這樣的降級回收是無法永續的解決問題。

 

循環經濟的概念

循環經濟是一個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產業體系,相較於線性經濟中產品“壽終正寢”的概念,循環經濟講求的是“再生恢復”、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拒絕使用有毒的化學物質,並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及商業模式,以消除廢棄物並使得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被利用,透過再利用重現價值,從根本上設法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關鍵- 循環設計

循環經濟,注重每個環節有所改變及能夠再利用,那在設計範疇裡是否可建立讓每個元件能夠拆解再重組利用,創造屬於設計產業之循環經濟?我們可以從源頭去思考設計的意義及價值,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人類生存遇到的困境,進而改善人們的生活,當設計回歸到人的需求及使用性,每個設計都是有意義的存在,並為大眾所用,絕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去造成的資源浪費。

 

如何透過設計產生循環經濟
認識自然

我們了解到環保回收材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產品在最初的設計就應該要想到材料之後的問題,設計通常決定了產品的壽命,是否可以長效使用,是否容易再回收,而現行的產品設計大多沒有系統化的考慮原料重複使用的必然性,也因此即便落實回收,材料卻無法有效地被復原,而成為汙染源。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從最根本的材料本身來看,認識自然環境的材料與資源變得非常重要,所用材質須符合純粹、無毒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之特性,並針對每個構建去重新設計思考。

▲FSC認證(永續林)的樺木F1低甲醛板材

 

了解製成與回收方式

認識自然之後,我們知道真實材料會隨著時間而老化,雖然是更接近真實的本質,似乎看起來比較環保,但事實上其實不然。自然的東西一樣需要許多的加工,例如石材是非常自然的,但是需要大量的加工,運費昂貴,而變成表材的石材較難回收,因此石材並不全然是環保的材料。

另一方面所謂加工的東西並不見得不好,現代生活的一切用品,已經與塑膠息息相關,從輪胎、衣服到室內裝潢所用的波麗板,過去一般人對於塑料總是有不好的印象,認為塑膠常常過熱溶化,塑膠材也不能被大自然分解。但事實上,塑膠的回收率非常高,且可以重複使用,如果資源回收做得確實,塑膠是非常乾淨的材料,同時塑料非常便宜,近年來塑料家具的發展有顯著的進步,一些專門發展塑料家具的品牌,如kartell Magis都有相當不錯的產品,另外法國設計鬼才菲利普‧史塔克(Philip Starck)也認為特定的塑膠材料其實比較環保,縱然不能被大自然分解,但是因為很好回收,可以輕易的重複使用作為其他產品的原料。

 

長效設計,產品價值最大化

然而不是所有的建材都可以全然的被回收利用,較難回收的建材應該要如何去設計規劃,使它達到循環設計的概念, 舉例來說,木作一般而言相當難回收使用,所以在設計木作的櫃體或家具時,是否能藉由材料本身的特性去組合、設計,或思考與其他建材互相搭配,例如: 塑料、鐵件、不鏽鋼…等,進而達到更多變化性,不僅可延長使用壽命,還能讓產品的價值最大化。

▲模組化組成各式家具, 可被拆解並重組

 

循環經濟下的創新商業模式

現今拜資訊科技和網路社群發展所賜,以分享、交換、租用等更有效率地運用地球的有限資源,也顛覆了許多既有的商業模式,並創造更多新的契機和商機。舉例來說,Airbnb 就是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之下,所產生的一種新商業模式,房東可將自家的空房出租給背包客,讓閒置空間妥善利用,這也是一種循環經濟的運作模式。

▲Airbnb讓閒置空間再利用

 

在循環經濟中處處有創造價值的空間,但這些價值需要透過產品或商業模式的創新及設計才能跨越門檻,並確實地被發揮,所有的產出,都是另一個流程的輸入,若能連結起這樣的互惠網絡,促成跨領域的合作,除了可避免對環境的傷害,亦可大幅節省廢棄物處理的成本。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電腦軟體的發達,當代的設計師應該更有計畫的,以產品的生命週期為考量,更為科學化的設計方法,在健康與永續的標準之下,達到多樣性與豐富性的設計。

 

文: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Airb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