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餐飲設計】專欄序章

作為熱愛餐飲文化的設計師,我們將發表系列文章帶領大家了解更多經典案例,從品牌文化、商業模式到空間設計等面向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協助設計師或餐飲經營者理解設計的價值,並試圖導正現今餐飲美學的亂象並描繪未來的發展,邁向品牌永續經營的餐飲設計。

隨著歷史的變遷,台灣飲食吸收來自外來的菜系,包含外省菜、日式料理及西式料理等,透過不斷地吸收、融合演變而成台灣的飲食文化,加上連鎖餐飲與異國料理的快速成長,也讓台灣餐飲界更豐富多元,成為世界料理的共和國。近幾年,政府也積極地推崇在地價值,台南、高雄與嘉義等地觀光景點與特色美食跟著「地方創生」的推動蓬勃發展,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更多在地餐廳、咖啡廳成為遊客必拍照打卡的景點。

 

國內餐飲市場競爭加劇,所有的店家爭奇鬥艷,無非是為了成功地吸引消費者光顧,然而多數經營團隊不理解餐飲本體的服務與文化價值,並將「設計」當作是包裝與行銷的工具,導致餐飲業進入一種文化速食化,世界流行什麼我就做什麼,設計不斷地拼湊、抄襲國外的流行的餐飲風格,業者只求外觀夠酷炫、吸睛,卻在風潮過後來客數瞬間下降,變成短命網美店,這樣寧願跟隨、抄襲潮流也不願面對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創新,已經造成台灣餐飲文化與設計的混亂。

 

餐飲創業最初都是從一家店,到一個品牌,看似簡單卻極其難做到,其成功有可能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然而能夠繼續發展永續經營的店家,絕對不是建立在新奇有趣的花招之上,今日的餐飲已經跟文化及美學息息相關,不論是何種設計風格,餐廳的設計也應該要回歸到本身的文化底蘊,品牌最終的經營之道是建立牢不可破的核心文化,透過設計反映品牌的核心價值,並且持續地提供客戶們絕佳的體驗

 

作為熱愛餐飲文化的設計師,我們將發表系列文章帶領大家了解更多經典案例,從品牌文化、商業模式到空間設計等面向剖析其成功的原因,協助設計師或餐飲經營者理解設計的價值,並試圖導正現今餐飲美學的亂象並描繪未來的發展,邁向品牌永續經營的餐飲設計

 

極簡生活價值與現代室內設計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於生活有著不同的認知與期望,人們不再汲汲營營的追求物質慾望,逐漸遠離資本主義社會下過度消費的行為,反而開始嚮往「極簡」的人生哲學,生活型態回歸簡單舒適,並注重精神及體驗的富足。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於生活有著不同的認知與期望,人們不再汲汲營營的追求物質慾望,逐漸遠離資本主義社會下過度消費的行為,反而開始嚮往「極簡」的人生哲學,生活型態回歸簡單舒適,並注重精神及體驗的富足。本文強調的不是設計風格,而是如何將「極簡」的價值延展到室內空間,型塑簡約居家概念。

 

設計上的極簡主義設計

「極簡主義」(Minim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當時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導致自然環境破壞以及大量能源消耗的危機,人們對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產生反思,開始反對奢華、精緻並強調裝飾性的藝術風潮,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排除個人情感,去除不必要的元素,呈現真實且單純的樣貌。「極簡主義」也影響到建築設計的發展,德國現代主義大師 Mies van der Rohe 就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設計哲學,不再以華而不實的裝飾為設計重點,認為建築物應依循它的機能以及建築材料自然呈現其樣貌,奠定未來極簡設計風格的基礎。

▲ 德國現代主義大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在芝加哥近郊打造的私人住宅-Farnsworth house,極簡建築的線條,透過玻璃牆面引入光線帶入風景。

 

世界各地的極簡生活運動(Minimalist  Lifestyle )

近幾年來科技的進步加上消費主義盛行,世界各國開始出現反對物質、崇尚簡約的生活型態,其中有許多概念與設計上所提到的「極簡主義」不謀而合。像是來自丹麥的「Hygge」,「Hygge」源自挪威語,原意為幸福、溫暖、舒適,將丹麥式的生活象徵,如燭光、咖啡、紅酒以及羊毛毯等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入在生活裡,實踐簡單又美好的生活哲學;美國著名的極簡主義者 Joshua Fields Millburn & Ryan Nicodemus 則透過紀錄片《極簡主義》宣揚極簡生活的理念,督促我們聚焦在生命中重要的事物上,並對「真正需要的事物」提出質疑,同時對美國過度消費行為反思。反觀亞洲,日本將去繁為簡的新生活運動稱之為「斷捨離」,對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的生活加分,主張只使用最少量但最好、最適合自己的東西,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而近來中國也出現網路用語「躺平」或「躺平主義」,意指現代年輕人對現實環境的態度- 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強調低慾望、低成本為自己而活,並崇尚極簡的生活態度,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生活運動,也讓我們看見人們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回歸簡單的生活成為未來的趨勢。

 

極簡生活背後的當代價值

國外眾多的網紅與 Youtuber 也相繼帶起 Minimalist Lifestyle 的風潮,然而他們提唱的極簡生活並不是一味地省錢,而是反思自己的需求把錢花在有意義的事物上,在有限元素中創造和諧且充滿細節的巧思,也讓當代許多年輕族群開始嚮往極簡的生活模式,反映了時下年輕人追求美感的生活氛圍。因此,在空間設計上,超越了純粹美學及造型,以人的需求出發,保有更彈性多元的設計思考,並重視永續環保的概念,讓人回歸到簡約且舒適的生活。以下幾點是我認為極簡生活的幾項重要價值:

▲《極簡主義》續集-《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除了講解「極簡主義」如何改變生活模式,也讓觀眾重新審視自身最真切的需求。

簡約卻人性化的生活美學

在設計之前先思考生活的本質,移除無功能的裝飾性元素,並將材料、顏色及線條簡化,讓空間回歸最純粹的樣貌,主打簡約生活風格的無印良品,在深圳開設了全球第一家飯店「MUJI HOTEL」,延續品牌理念並以「反奢華、反簡陋」為核心,提出一個生活方案滿足住客最基本需求,「MUJI HOTEL」主張以合適的價格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在空間設計上也大量選用天然建材,展現一貫的樸實作風,沒有多餘的裝飾,卻營造出細膩的住宿體驗。

▲「MUJI HOTEL」客房內的家具、設備用品都出自於自家品牌,讓顧客享受完整的 MUJI 生活氛圍。

 

彈性且多元的思維- 以租代買的概念

現今拜資訊科技和網路社群發展所賜,以分享、交換、租用有效率地運用地球有限的資源,也顛覆了許多既有的商業模式,像是 Uber、Airbnb 等共享經濟模式,都創造了更多新的商機。同樣的概念延伸到居家生活,人們不再擁有過多東西,以租用代替購買,留給空間更彈性運用的潛力。日本的無印良品因而推出「家具租賃」服務,以自家品牌的家具為主,讓民眾能更靈活的改造居家風格,也滿足租屋族的需求。另外合約到期後,可以選擇退貨、延長租約或直接購買,讓家具可以循環再利用,達到使用的最大效益。

▲ 無印良品在日本限定店鋪推出「家具組合租賃計畫」,滿足喜歡改造居家環境或租屋族的需求。

 

 永續設計的概念

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要想到材料之後的問題,而設計通常決定了產品的壽命,是否可以長效使用且容易再回收。因此從最根本的材料來看,選用純粹、無毒且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之特性,並針對每個構建去重新設計思考,使得資源有效地被利用,然而不是所有的建材都可以全然的被回收利用,較難回收的建材可透過設計達到循環的概念,舉例來說,木作一般而言相當難回收使用,所以在設計木作的櫃體或家具時,藉由材料本身的特性去思考,模組化設計可拆解、好搬移的家具,另外也可思考與其他建材互相搭配,例如:塑料、鐵件、不鏽鋼等進而達到更多變化,不僅可延長使用壽命,還能讓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創造生活的無限可能。

▲ 選材上使用經過FSC認證(永續林)的樺木F1低甲醛板材,此夾板不須再貼木皮即可當作完成面,因此有降低汙染、不須再兩道工法的特性。

 

未來住宅空間趨勢- 邁向簡約科技的人性生活

台灣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待在家裡時間更長,開始審視自己的居家環境,並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形態,渴望回歸健康的生活。而台灣近年也吹起一陣極簡主義的潮流,近來眾多提倡極簡主義的 YouTuber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極簡生活,並透過整理收納或自己動手改造居家環境,即使預算有限還是能打造舒適且有設計感的家。另外,隨著網路及科技的發展,空間設計結合數位科技儼然是一種趨勢,透過更智慧且人性化的系統,將智能開關、智慧門鎖、情境照明控制等整合,並透過面板或行動裝置連接控制,打造物聯網的居家空間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像是 Apple 在 2014 年就推出 HomeKit,並因應時代需求不斷的推陳出新,現在可在 iPhone、iPad 或 Mac 上的 Home App 操作,透過語音來控制所有 HomeKit兼容的產品,並可串連指令同時控制多個設備。未來在規劃住宅空間時,設計師必需更了解社會,並關注人的生活及五感體驗,透過設計將美感與機能整合,打造出簡約、科技的住宅空間。

 

 

 

文: 鄭家皓、蔡青樺
圖:MUJIppaperdjielife直學設計

 

後疫情時代‧商空價值的重建

今年初的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首當其衝的五大產業為製造業、批發貿易、零售、金融與服務業,許多不敵疫情而倒閉或虧損者,在在顯示肺炎帶來嚴重的商業衝擊。而台灣疫情逐漸解封,當我們進入後疫情時代,商空價值該如何重建,業者又該如何調整自身的方向策略

今年初的新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首當其衝的五大產業為製造業、批發貿易、零售、金融與服務業,許多業者不敵疫情而倒閉或虧損,在在顯示肺炎帶來嚴重的商業衝擊。而台灣疫情逐漸解封,當我們進入後疫情時代,商空價值該如何重建,業者又該如何調整自身的方向策略,本文將從商空設計師的角度切入,來談談實體商業空間的未來趨勢。

 

第三空間(實體空間) 面臨生存問題

以往民眾除了家與工作場所之外最常待的地方稱之為「第三空間」,像是咖啡廳、餐廳或百貨公司等,每個人皆可以到這些實體空間來社交。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政府也宣導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社交距離,使得民眾到「第三空間」的社交行為受到影響,直接的衝擊實體空間的生意。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使得消費行為產生變化,新零售、訂閱經濟等皆改變既往商業模式,電商崛起、餐飲業加入外送…皆是不可逆的新興趨勢。

 

實體店存在的價值- 消費者親自體驗並認同品牌

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到實體空間的機會,但社交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尤其現代人喜歡到餐廳品嚐美食,實體店仍然扮演社群聚會的重要場所。另一方面,幾年前電商大爆發,實體商店將式微甚至消失的言論時有所聞,不過才沒幾年,電商龍頭反而紛紛舉辦實體活動、成立快閃店甚至開設大型體驗店,讓人趨之若鶩,沒到現場拍照、上傳社群媒體仿彿就落伍了。

人活在真實世界之中,數位科技帶來的便利並無法取代五感體驗與真實交流,但需要「親臨現場」的商業空間,肯定要讓造訪者驚豔、留下記憶、願意在自己的社群中推薦,絕非只是做出一個好看、有設計感的場景供打卡而已。實體空間作為消費者五感體驗的場域,體驗設計將成為重要核心,將品牌價值延伸到品牌定位、營運模式及產品,每個環節都須注入並思考打造顧客完整體驗。

 

▲ 在所有接觸點傳遞品牌核心價值,以打造完整的顧客體驗為目標(以餐飲品牌為例)。

 

我認為未來的餐飲趨勢會傾向高體驗快速體驗兩大類型,以咖啡市場來說,各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加入咖啡戰場,這也導致現代購買咖啡的消費場所已經偏向兩極化:一種是極致的第三空間,例如品牌旗艦店或大型體驗店,兼具傳遞品牌形象的功能;另一種則是即飲或外帶的方式,例如超商、外帶咖啡店提供快速、高品質的咖啡,而無論是哪一種商業模式,都是更貼近顧客的需求並提供更好的服務。

 

▲ 未來咖啡廳的零售方式

 

 

未來實體品牌的關鍵 

因實體店的不可取代性,再加上疫情讓商業市場急遽變化,實體品牌自然而然也需要跟著應變,重新檢視自己並思考轉型升級的機會。業者可運用企畫力提升消費者在實體空間的體驗,透過實體店來增加與顧客的交流互動,整合線上線下系統或導入科技來提升服務品質,使顧客有更好的體驗,並認同其品牌價值﹗

 

企劃力 – 提升顧客實體空間體驗

提到書店,大家一定會想到日本著名的蔦屋書店,蔦屋書店不只是販售書籍,而是以顧客為中心並關注讀者的體驗,運用企劃及策展力,提供美好的生活想像,這是蔦屋書店的獨特賣點,也正是它的成功之道。回頭看台灣的百貨業,過去的商場只達到房東的功能,提供櫃位讓品牌進駐,各品牌間彼此競爭激烈,而獲利也不敵電商市場。我認為未來商場的規劃應該要從顧客的角度出發,透過完整的企畫來提升顧客體驗,例如創造多層次空間、流暢動線或是多樣化的產業整合,提供消費者更全方位的需求,也讓商場有其獨特的核心價值且擴大消費客群。

 

 

▲ 無印良品德福廣場以「食」為主題 貼合日常生活所需,分享無印良品的「良感生活」理念,配置最完整的商品組合。

 

 ■ 線上與實體店的同步經營 虛實整合

過去零售業是以販售產品為導向,透過大量實體店進行交易;新零售則以顧客為核心,企業或品牌藉由網路取得顧客使用行為等大數據,運用人工智慧等科技,深度串接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及現代物流,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簡單來說,新零售是以大數據驅動,透過新科技應用與用戶體驗的升級,改變零售業的形態。商空設計位在新零售「線下體驗」的重要位置上,因此理解商業營運而介入的體驗設計,是這個時代設計商業空間時必定要思考的關鍵。

 

 

 

 ■ 人性化服務 – 數位轉型 、顧客關係管理

疫情加速了產業的變化,企業需要不斷地求新求變才免於被市場淘汰,而科技的進步促使業者推動數位化轉型,以餐飲業也來說,線上訂位、點餐或行動支付等數位服務持續成長,而加入外送平台也漸漸變成趨勢,改變了餐廳原有的商業模式。不同規模及類型的店家需要進行策略分析後,再挑選合適的科技應用來增加競爭力,未來,透過數位科技除了能滿足顧客更多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之外,進一步提升企業內部的營運及管理能力。

 

進入後疫情時代,民眾的消費行為已經改變,不管是線上或線下的實體空間都需要回歸到品牌的核心價值,並透過設計與企劃力呈現完整的品牌概念與意象,讓顧客產生品牌的認同及忠誠度,進而使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延伸閱讀:疫情下,餐飲產業的數位轉型與體驗升級之路 (進階篇)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楊宜倩
圖:fashion-pressm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