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餐飲設計交流- 「疫後餐飲空間設計」

近日受到《漂亮家居》的邀請,我與「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1創辦人利旭恆交流兩岸的餐飲變化。我們兩人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從事餐飲空間設計,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兩岸飲食文化與市場的差異甚鉅

近日受到《漂亮家居》的邀請,我與「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1創辦人利旭恆交流兩岸的餐飲變化。我們兩人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從事餐飲空間設計,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兩岸飲食文化與市場的差異甚鉅,尤其疫情加速餐飲市場轉變,當市場劇烈改變,不僅餐飲業者需要因應趨勢調整,身為商空設計師在設計策略也有所改變,以下分享交流後的心得感想。

*註1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 所在中國與香港註冊的外資設計諮詢公司,由台灣設計師利旭恆成立於2004年,長年致力於餐飲空間與建築設計諮詢,在多種餐飲型態與設計風格上都卓有成就,餐飲空間設計諮詢作品遍及中國大陸與歐美,英國,德國,加拿大,新西蘭,香港,越南及亞洲各地,作品涵蓋了各種型態的餐飲與酒吧空間。近年作為立足中國的外資設計諮詢公司獲得了Interior Design美國室內設計雜誌評為中國設計百強企業,餐飲設計諮詢作品也獲得了許多大國際級設計大獎的肯定。多年來的努力,使得古魯奇擁有大量餐飲品牌設計諮詢的成功經驗, 成為國際知名的餐飲空間建築設計諮詢公司。

兩岸餐飲市場的規模差距,形成不同開店思維

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且連鎖餐飲盛行,成功的連鎖品牌開店綜效相當高,因此會有很高的營收與發展空間,也因此開店的規模與數量相當可觀。中國餐飲品牌的經營者很少是廚師或是技術掌握者,背後大多有雄厚的資本支撐,較能夠以經營或系統化的思維來開店,成功的餐飲創業大多能在一年內可以攤提成本、三年後就會有不錯的盈餘,因此餐飲的變化以及創新的節奏相當快。相反的,台灣市場較小,許多品牌都是廚師或是技術者獨立創業,也會希望開店後至少能營運七年以上,但野心較小、偏向站穩之後再求發展,造成了一種小確幸的現況。

雖然連鎖品牌在台灣也曾經帶來風潮,市場小、品牌發展有限的狀況下,成功的連鎖品牌較少競爭對手,造成一種大者恆大,整體餐飲業的創新與進步幅度限縮。另一方面,在小確幸的整體環境下,現今厲害的廚師都自行開店,加上少子化、市場人力緊縮,具有人情味與技術的小店遍地開花,但鮮少有劃時代的進步與創新。

兩岸餐飲空間設計的表現不同

中國餐飲市場規模持續壯大,許多大型企業在量化規模的驅使下,開設許多大型旗艦店或連鎖餐飲,雖然規模大,經營者還是相當重視品牌與開店的規劃,也不吝於在展店及產品方面花費重金。另外,在空間設計上注重特色與差異化,強調品牌的延伸、系統化的建置、大方俐落的氛圍…都是越來越國際化的表現。相較於中國餐飲的空間規模,台灣的都會區或百貨商場很難找到合適的大型店面,店型小、造價低,使得台灣的餐飲風格偏向簡易,也出現許多網美或文青復古風格,即便是大型餐飲品牌也只注重包裝,較少關心產品與品牌的未來發展導致設計創新不足。

疫情後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同時加深兩岸市場的差距

中國在極端的封控期間雖然造成餐飲業大量萎縮,但也出現外帶、團購和雲端廚房等新的商業模式,加上疫情過後二三級城市開闢大量商場,對餐飲業來說仍有無限的機會。反觀台灣的餐飲,受到疫情劇烈影響的店家大多位於百貨公司或人流多的地區,而社區型的小餐飲或是以外帶、外送為主的小型店,靠著周邊鄰居或忠實顧客不受疫情影響而繼續經營,台灣現今業者也都習慣提供外帶與外送服務,大多還是專注在自己餐飲主業的工作,部分往其它通路及食品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並不多見。

兩岸設計產業人才資源的差異

中國就業環境競爭日益激烈,設計產業也面臨相同現況,越來越少的職位釋出,加上大學畢業生、海外歸國學生,擁有優秀且具國際視野人才眾多,讓中國設計圈也成為人才競爭激烈的戰區。反觀台灣自由度高、壓力較小,在快速變動的時代,缺乏設計思考的能力,因此剛進入職場的設計師大多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並接受嚴謹的教育訓練,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現實狀況。另外我們也觀察到,當代兩岸的設計師都有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兼具文化延續與創新,隨著時間累積、創造屬於自己獨特的美學與風格。

由於兩地的市場規模、文化特性及生活方式存在著差異,這次的交流讓雙方都受到很大的衝擊。看到中國餐飲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並展現廚我們富有文化、人情味的優勢。另一方面,中國設計人才的輩出,也讓我更深刻體悟身為商空設計師應該隨時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了解市場趨勢,提升商業敏銳度,才能提出創新並協助客戶解決商業上的各種問題。

 

 

文: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直學設計、古魯奇建築諮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