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師的迷思(二):設計師需要具備的能力
上一篇文章中說明設計與藝術的差異,破除大眾誤以為設計是藝術的迷思,正確地來說,設計是創造與管理感受的科學,本篇文章著重於現今設計師與團隊的狀況,並回溯到設計教育的主要困難與議題。
設計是創造的科學- 設計師需要跳脫複製和模仿的弊病
簡而言之,設計是以科學的方法與創造性的思維去解決各個時代的價值問題,因此,設計師必須熟練「設計思考」,然而台灣傳統的教育體制在考試制度、課堂教學型態下,養成了學生背誦與背動式的線性學習方式 (追求結果、因果思考),即便在大學接受專業教育的設計系學生,在高中以前多半習慣聽從父母、老師所教授的教條,慣於用線性思考來追求單一解答,缺乏好奇心與獨立思辨的能力,以至於設計師進入職場中,不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加上多數設計師追求速效,容易借用、拼湊別人的方案與成果,或是持續修改過往既有的東西,拒絕使用學校所教授的「設計思考」去做設計,最後從嘗試錯誤中拼湊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造成許多抄襲或複製的現象。
→ 延伸閱讀:什麼是「設計思考」?當代必備的創新思考方式!
反思設計教育的分工與整合– 設計師需要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
傳統的學制受限於不同的製造方式與產業屬性,將設計學院分屬於不同科系,例如建築設計、室內設計與工業設計等,但社會上的產業或商業問題都是需要與多種專業人才合作才能夠解決,例如建築師不能只了解房子,還必須了解自然環境、市場趨勢、能源狀況、構造材料、生活趨勢等,即便不用親自解決問題,也需要了解基礎的知識、並能帶領其它團隊完成任務。因此設計師常常位居團隊的正向推動者甚至領導者,但過往學校教育較少鍛鍊設計師團隊合作的能力,也因其專業分科的規劃,故不常接觸其他面向的專業者,因此團隊合作的能力也是現在設計師與設計團隊相當缺乏的部分。
現今設計教育需要改善的問題
隨著商業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以及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台灣當代社會亟需要能夠帶領團隊的設計師,而過往學校教育的不足,常導致台灣設計或產業處於大量抄襲及複製的狀況,以下是我建議設計學習者以及設計師可以思考的面向:
一、學習或實施設計需要跳脫傳統侷限的領域
多數設計師常會誤認學習某項專業設計課程就代表會做設計,例如學會繪圖軟體或是考過某項證照就能成為設計師,其實多數的設計核心價值散佈在各項生活與專業領域,就像我們在大學就讀設計系時,除了學習設計相關課程之外,也會選修其他學科,例如哲學、社會學或經濟學等,加強專業學科外的能力並拓展視野。因此,設計師在平時就應該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從日常生活、工作場域中學習,設計要能做的好就必須具備大量的普及科學與社會學等知識,才能去面對生活中複雜的問題。
二、累積做設計的方法及系統
正因為設計會因為不同課題、不同時代而產生疊代的答案,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無法複製,因此設計師在具備大量的基礎知識後,要能夠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必須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設計方法,例如室內設計師要擁有自己的資料庫,包含施工圖系統、風格案例、商業邏輯、材質資料庫等。另外,設計師平時就要去體驗生活,充分的觀察時事議題以及人與社會、世界的互動,將所得的結果或資料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再透過不斷地修正更新,建構自己專屬的思考體系與資料庫,為未來設計做足計劃與準備。
三、設計一定是團隊努力的成果
設計通常牽涉許多環節需要團隊的合作,設計師其實是諸多專業的整合者,以室內設計而言,設計師除了會做設計之外,工作常接觸很多對象,包含業主、廠商以及師傅,需要透過大量的溝通討論,將需求與想法說明清楚,培養好的合作默契讓工程能順利進行。現代設計也早已不再一個人的手繪,而是透過團隊合作、科學及數據化的分析,回歸到使用者的體驗,以人為本的創新設計,例如 Apple 新產品的一個關鍵零件,就需要數十個專家團隊攜手合作,在專業分工的層層緊扣下,才能創造不平凡的價值。
四、不斷修正的提案是完整設計的重要部分
在學校的設計學習歷程中,我們都經歷過自己設定題目、概念發想、修正草案到出圖,一連串針對設計技巧的磨練,而最終評圖的過程更是重要的環節,除了訓練自己的提案能力之外,也透過大量的辯證協助設計師換位思考。在真實世界中,真正設計的好壞是由使用者 (業主) 來做判斷,每個設計都牽扯到業主、設計師與使用者三方,而且很多時候會與業主的意見不同。因此,在提案時透過有魅力說話方式以及肢體語言,清楚地表達設計理念、尋求最大公約數,並針對不同業主的個性找到合適的方式,隨時觀察客戶的反應,及時對客戶的想法作出準確的判斷。
設計處理的是價值的問題,它的對象是人與社會,會隨著不同的需求或時代環境產生不同的解答。因此,設計師除了要有美感與技術基礎之外,更應該要懂得跨領域學習,透過不同專長分工,體會跨域合作的重要性,讓設計師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產生設計,而是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影響。
→ 延伸閱讀:設計師的迷思(一) – 設計不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