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大爆發的時代,品牌該如何發展?

現今商業市場競爭激烈,零售業者除了開設實體店面如街邊店、進駐商場之外,還有線上的網路通路或線上跨入線下…等多種商業模式,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百貨商場一直都是零售產業很重要的一環

現今商業市場競爭激烈,零售業者除了開設實體店面如街邊店、進駐商場之外,還有線上的網路通路或線上跨入線下…等多種商業模式,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百貨商場一直都是零售產業很重要的一環,百貨業者會在各個節慶配合許多行銷活動或舉辦特色市集來吸引廣大的顧客,這樣的常態活動也激化了百貨業甚至品牌之間的競爭,在這個百貨業大爆發的時代,品牌該如何經營及發展,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從「微風南山」的開幕,觀看台灣百貨業的趨勢

台北信義區是全台灣百貨公司密度最高的區域,近期開幕的「微風南山」就掀起了信義區百貨的新戰火,究竟什麼樣的定調及營運策略,再甫開幕就吸引了大批人潮,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特色,同時也說明了台灣百貨商場的現況與趨勢。

 

一、大量的日本品牌

「微風南山」一波波的行銷都主打著日本品牌,除了過去常見的那些日本連鎖品牌之外,還有數家首度來台的知名品牌。淺而易見的趨勢是,台灣人對日系品牌與餐飲的強烈愛好,光是日本品牌與販賣日本產品的店家就佔了50%,而且大部分在排隊中。弔詭的是在台灣的頂級百貨公司裡,卻很少見到多元化的的世界品牌,更少台灣製造的品牌或在地的餐廳。

▲ 日本購物商場ATRE進駐「微風南山」。

二、餐廳及日常生活用品店的占比提高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達,整體零售市場被便利的網購取代,然而餐飲以販賣體驗為主,所以影響較小,同時逛街也會有飲食的需求。商場為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大量地引進知名餐飲品牌,而日常生活用品可以順便採購,所以提袋率也提高,例如B1微風超市就匯集了多國料理、零食、雜貨,讓顧客可以輕鬆購足一切的生活用品。

三、體驗店型增加
隨著個人化的體驗需求增長,百貨業者需要的是可提供多元消費體驗的店舖進駐,而不需要開過多的連鎖店面。舉例來說,過去的美容及美妝品牌與百貨關係密切,但受到電商與過多百貨競爭的衝擊下,以往一、二樓多為美妝與精品的情況也有了些許改變,多了一些手機、電信業者,甚至汽車等品牌進駐。而美妝品牌也需要改變策略因應市場,以提供更完整的體驗或服務升級為目標,較高樓層也越來多美容、美髮或Spa 等店家進駐。

▲ 法國奢華髮品「巴黎卡詩 KÈRASEASE」和台灣明星沙龍「FLUX」在微風南山推出聯名沙龍。

透視現今百貨商場的隱憂

觀看台灣眾多的百貨商場,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對這些進駐商場的品牌也是很大的賭注,沒有地產作為本體的百貨,勢必要提高租金。根據訪查,百貨商場的租金與抽成相當高,與一般的路邊店不盡相同,另外裝潢補助費用、行銷費用、水電費等等,不但百貨本身生存不易,對承租的品牌來說也有以下的問題。

 

一、高租金與抽成下的激烈商業競爭
國內商場越建越多,光一個信義計劃區百貨公司林立,這也激化了品牌之間的競爭,商場經營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這些成本都必須轉嫁到消費者或品牌上。另一方面,多數人的購物管道也轉往網路平台,以至於商場零售業績一直下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商場的管銷無法下降,而商家需要面對超高的租金與抽成,甚至偶爾還受到景氣的影響,這都導致了進駐商場的成功率不高,而百貨櫃位不斷的更替,也造成百貨本身的管銷過高。

二、台灣在地餐飲及零售品牌的缺席

現今台灣的企業隨著製造與代工的業務被大陸及其他國家替代,導致台灣的零售產業與品牌面臨危機,是時候應該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與價值。從餐飲業來看,面對當今百貨商場的惡性循環以及外來連鎖餐飲品牌的入侵,反而讓台灣有心做餐飲的單店或企業難以進入這個商業環境,尤其中式餐廳欠缺系統化製作過程,使得百貨商場裏見不到太多台灣在地的餐飲品牌。

三、百貨商場缺乏整體企劃

觀看台灣目前眾多的百貨商場,大部分皆以導入國外或流行性的品牌為取向,這樣的策略在一開始也許可以創造話題性並帶來人流,但缺乏整合性的規劃,使得商場裡大部分都是同類型餐飲,各家百貨沒有特色及差異化,一但有更新的百貨開幕時,很容易受到衝擊。

未來商場需要在地化及永續經營

政府提倡台灣觀光以台灣味作為主要訴求,但當國外遊客來到台灣的百貨商場看到的都是歐美或日韓品牌,而缺乏台灣的特色品牌,這是一件非常弔詭的事情,也值得我們反思。多數的台灣百貨業還是以較商業的角度及營運思維去思考,無法提供給台灣品牌更好的舞台,甚至帶給顧客更多體驗和服務。未來的百貨商場應該要運用企劃與設計力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核心價值,而台灣的零售或餐飲品牌也可透過百貨商場提升國內外知名度,不僅擴大顧客群帶來人流,還可替國內產業注入活水,達到雙方的效益。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GQELLELOBA滷肉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