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未來辦公室的設計趨勢 (辦公室)

疫情嚴峻期間,辦公室變成高危險傳播場所,多數企業採居家辦公或是分批上班來降低感染的風險。隨著國內疫情逐漸趨於緩和,通勤上班的人潮開始湧現,企業陸續回歸正常上班,但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因素,企業不得不超前部署,思考如何創造友善安全的工作環境?

疫情嚴峻期間,辦公室變成高危險傳播場所,多數企業採居家辦公或是分批上班來降低感染的風險。隨著國內疫情逐漸趨於緩和,通勤上班的人潮開始湧現,企業陸續回歸正常上班,但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因素,企業不得不超前部署,思考如何創造友善安全的工作環境?本文我們整理出幾項未來辦公空間的設計要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疫情下「遠距辦公」型態

過去遠距辦公不等於在家工作,你可以選擇在咖啡廳、圖書館或任何地方遠端工作,但疫情期間,在家是最安全的選擇,多數上班族也開始在家工作,形成住宅與工作空間混合的情況,大家正面臨生活及工作形態的轉變。

  • work from home >>疫情下暫時性的居家辦公

因應國內疫情警戒不少企業啟動分流上班或居家工作的機制,多數人在家中的書房、餐廳或房間打造臨時的辦公區域,但居家辦公容易被干擾、誘惑,可試著去改善工作環境及辦公設備,像是將工作桌面整理乾淨並挑選明亮的檯燈,都能讓居家工作變得更舒適且有效率。

  • 家庭辦公室 >> 長期居家工作,如SOHO族

相較於疫情下暫時性的居家辦公,家庭辦公室是針對長期在家的工作者,因此更需要規劃適合自己的辦公空間,像是可升降的辦公桌、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椅、足夠的儲藏收納空間以及具備完善的工作相關設備如印表機等。另外辦公區的照明也是重要的一環,除了保護眼睛之外,好的照明氛圍能夠讓人擁有良好的工作心情。



▲ 挑選合適的人體工學椅,讓居家辦公也可也能坐得舒適!

未來辦公室設計思考

疫情除了改變我們的工作型態之外,對企業的營運也產生重大變革,紛紛藉此機會審視既有的空間規劃,儘管疫情使人擔憂,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一個讓企業快速調整軟硬體設備的時機,當疫情過後,確保員工重回辦公室能有一個安全、友善且智能的工作環境。

一、首要考量職場的安全及環境衛生

過去人人稱羨的辦公環境像是google或facebook擁有遊戲間、健身房及員工餐廳等設施,但疫情影響之下,企業及員工都更注重工作環境的衛生安全,因此這些公共空間就不再是辦公室的核心區域,而「開放式辦公室」也不再流行。企業應先快速擬定對策來改善辦公環境的衛生,除了要定期清潔消毒之外,並加強配置消毒用品,辦公桌加裝易清潔且抗菌的隔板或設置移動式屏風來保持社交距離,而室內的空氣品質也相當重要,可使用空氣清淨設備來保持通風換氣。另外洗手間的衛生更值得注意,像是無接觸的感應式龍頭、自動沖水的智能馬桶等電子設備的需求也持續增加。

 

二、高彈性辦公的概念- 模組化設計

受到疫情影響,辦公空間會更注重靈活彈性以分散風險,辦公區的規劃依照員工的需求進行模組化設計,例如辦公桌可快速組裝並方便移動調整、選擇能隨意組合的活動家具,都能保持空間的高彈性。有餘裕的大型企業可思考將員工分散、轉移到不同辦公空間上班,例如共享辦公室或工作站,不但可降低建置辦公室的成本,還能讓員工有更安靜且適合工作的空間;另外部分企業還是會延續遠距工作的模式或採分流上班,可試著減少辦公室的座位及數量,讓辦公空間更符合員工彈性及遠距工作的模式。

Think Labx星巴克 「Starbucks Coffee CIRCLES 銀座店」專為自由工作者(SOHO族)所打造的咖啡工作空間。

 

三、導入數位科技,推動智能辦公室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數位轉型已是企業的必經之路,這波疫情也加速企業推動自動化系統以及數位科技的應用,包含資訊安全、雲端系統及文件管理等,進而在新型態辦公模式中仍能有效的溝通及運作。另一方面,重新思考未來辦公室裡的軟硬體設備,像是將所有裝置以互聯網連結,整合室內的溫度、燈光及保全系統等,透過科技把所有辦公室常用裝置連結,藉此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並朝向科技化的智能辦公室發展。

Studio O+A幫微軟設計了一個“六邊形”的會議區,專為線上視訊會議而開發,能更有效的執行遠端會議。

 

四、室內空間與戶外有更多連接

疫情衝擊之下,民眾被迫長時間待在家裡,對於能接觸戶外及自然環境更覺得珍惜,所以室內的採光、通風或與戶外的連結等都成空間規劃上越受重視的環節。辦公空間可透過開窗引進光線及戶外的景色,同時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選擇合適的綠色植栽,不僅能淨化空氣,綠意圍繞也有助於紓解工作壓力讓工作的心情愉快。另外,有陽台或屋頂平台的辦公空間也是未來企業挑選商辦的趨勢。

 

因應商業環境的快速變化,未來企業在規畫辦公空間時除了要有更彈性靈活的思維之外,還要考量自身的企業文化、業務內容及工作流程後,才能規劃出適合自己的辦公環境,保有彈性創新的工作空間及型態將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必要思維。

 

 

文: 鄭家皓
編輯:蔡青樺
圖:kinzoHerman Millermustsharenewsarchdaily
參考來源:officesnapshotssmithgroup